時值初夏,一望無際的條子泥灘涂上,層層沙脊遞接著細碎波光,延至海天相接處。720高潮位棲息地上,透過望遠鏡可以看到數以萬計的雁鴨類候鳥、鷺類、鷗類在水面自由起飛、戲水、打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5月的條子泥迎來了中央、省級主流媒體記者和愛鳥人士,他們用鏡頭和文字開啟一場獨特的采風之旅,沉浸式體驗條子泥濕地風光,深度感受濕地城市東臺的魅力。
遷飛候鳥“國際機場”
條子泥這個鳥類“國際機場”,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眼下正有大批鳥兒客居,其中包括勺嘴鷸、小青腳鷸、黑臉琵鷺等珍稀鳥類,吸引了不少觀鳥愛好者、鳥類研究專業人士前來打卡。
“東臺條子泥世界遺產地是鳥類的天堂,來這里棲息的鳥類數量種群都很多。這幾年我每年都來拍鳥,拍到的一級鳥類保護動物有勺嘴鷸、小青腳鷸、黑臉琵鷺等等。”來自江蘇常州的生態攝影師楊菊芬十分激動,這幾天她不但在條子泥濕地蹲守拍攝,而且熱心指導青年學生走讀研學,傳授濕地保護、愛鳥護鳥知識。
東臺條子泥濕地擁有大規模的潮間帶灘涂,保持了完好的原始生態,孕育了數百種底棲生物,為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由于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近年來過境遷徙的珍稀鳥類的數量和種類也越來越多,世界上僅存約600只、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勺嘴鷸,以及世界瀕危的一種鸻鷸類候鳥小青腳鷸選擇到條子泥覓食、換羽。
不久前,鳥調人員在當地記錄到瀕危物種小青腳鷸達到1221只,打破了去年1164只的紀錄,連續三年突破學界預估,是目前為止全球記錄到小青腳鷸的最高種群數量。今年5月份的一次鳥調發現,條子泥濕地鳥類“大家族”又添2個新成員。至此,常年來此棲息、覓食的鳥類種數達到412種。
休憩候鳥“安居勝地”
為了讓這些鳥兒得以在條子泥休憩“安居”,作為我國首個濱海濕地類自然遺產、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自然遺產的核心區,東臺條子泥濕地堅持由政府主導、科研機構助力,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720高地”,并入選全球“生物多樣性100+案例”,被譽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中國樣本”。專門打造了一套獨具條子泥特色的4A級信息化系統,包括景區氣象站、潮水位監測、智能鳥類識別、無人機反制系統、國家標準潮水位監測系統、電子圍欄聯動系統等33項功能模塊。在沿線安裝上百個高清探頭,并與公安部門聯網。在技防到位的基礎上,還嚴格執行人防措施。
為了讓這些數以萬計的鳥兒棲息“安居”,護鳥人員精抓細管,盡最大努力呵護這些濕地精靈。目前,720鳥類高潮位棲息地營造了三種生境:深水區、淺水區和光灘區。其中,淺水區和光灘區容易生長水生雜草,如果雜草長得比較高,有些猛禽就會藏在里面,對一些小型的珩鷸類造成威脅。因此,護鳥人員堅持將雜草控制在不超過五公分的生長高度。
在一堤之隔的灘涂上,護鳥隊員們與互花米草正在進行艱苦的“地盤”爭奪戰。二十幾名綠化工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爭分奪秒地挖除互花米草幼株。這種原產于美國的外來物種有著旺盛的繁殖能力和極強的生命力,在灘涂濕地上蔓延泛濫,不僅和鳥類爭奪地盤,而且因其根系發達,改變了灘涂濕地底棲生物的群落組成,對鸻鷸類等鳥類生境造成極大破壞。條子泥濕地在不斷進行人工干預的基礎上,還與紅樹林基金會、復旦、北林大開展多項治理課題研究,探尋根治解決的途徑。
同時,在濕地保護區域組織了6組巡防隊伍,開展全天候不間斷巡查,運用科技手段,建立全區域、全覆蓋的智慧監控系統,實行24小時盯防。
服務的成效怎么樣?鳥兒們自己會投票,泥濘的土地上密密麻麻的三趾腳印就是最美的勛章。眼下,在這處避潮棲息的“家園”,體態各異的鳥兒,或閑庭漫步、或成群嬉戲、或展翅翱翔,震撼而美好。
遷鳥安營“永久居民”
環境越來越好,越來越多鳥類選擇在條子泥濕地棲息,享受良好生態環境,甚至有些種群干脆選擇留在這里安營扎寨,做條子泥的“永久居民”。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通道當中重要的棲息地、“加油站”,東臺市保護修復了包括4500畝黑嘴鷗繁殖地在內的1萬畝潮位棲息地,并啟動國內第一個在海岸帶世界自然遺產地開展的生態修復項目——川水灣1.9萬畝海岸帶濕地修復。
同時,大規模開展互花米草整治,遏制外來物種對濕地底棲生物群落、鳥類生境的破壞。在川水灣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現場,原來8000多畝長勢茂盛的互化米草已基本不見蹤影,項目施工團隊采用刈割、旋耕、深埋的處理工藝,對這一頑固物種進行了有效治理。位于條子泥觀潮區北側的1500畝土地也已轉變為黑嘴鷗最喜歡的鹽蒿地。
據統計,目前條子泥濕地已經記錄到的鳥類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71種。52種物種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包括極危物種4種、瀕危物種8種、易危物種16種、近危物種24種;珍稀物種種群數量屢創新高:東方白鸛今年首次記錄到121只;卷羽鵜鶘單次記錄數66只,首次記錄到7只在條子泥濕地越冬;火烈鳥連續8年飛抵條子泥濕地越冬,數量由最初的1只增加至11只。
隨著條子泥的知名度、人氣指數急劇提升,借鑒國際上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這塊珍貴的世界自然遺產地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從政府主導型的1.0版升級到政府、民間共同發力的2.0版。
在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申遺三年之際,去年8月27日至28日,條子泥濕地管理和公民科學項目研討會在東臺沿海經濟區舉行,來自紅樹林基金會、北京林業大學等國內外著名科研機構、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相關的知名鳥類保護專家和研究學者線上線下會聚一堂,共同研討以勺嘴鷸為代表的鸻鷸類水鳥的國際環志規則與遷飛區旗標分配協議,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世界級瀕危水鳥的保護行動。
東臺市將復制“720”的保護模式,在條子泥墾區內,打造更多像“720”一樣的鳥類高潮位棲息地,推廣濕地保護模式,為鳥類提供更多棲息地和家園。邀請更多高校,更多基金會,更多公眾參與到條子泥濕地保護當中,將保護成果和理念傳播給更多的社會公眾。從打造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國樣本”到提供候鳥遷飛通道沿線協同保護“中國方案”,東臺市不斷引領遷飛通道沿線保護路徑新探索,做好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東臺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