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時節,正是水稻育秧的大好時機,民間自古就有“苗好一半谷,秧好半年稻”之說。
2023年以來,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不少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一改以往傳統育秧模式,運用巖棉基質、印刷播種育秧和訂單育秧等新技術新理念,這些最新科技成果和運作方式,在農業生產中的實踐與采用,為秋季糧食豐產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印刷”播種富農家
【資料圖】
你見過“印刷”播種作業場景嗎?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著實讓人很難相信。近日,記者在金北街道新港村種田大戶董性榮的育秧田里,就目睹了這神奇的一幕:
整個育秧過程像印刷報紙一樣,通過膠點黏附被固定在成卷的紙張上,再將均勻印好稻種的紙張鋪到秧田里,蓋一層塑料薄膜,在露水作用下,“印”在紙上的種子發芽生長,“印”有種子的紙張自動降解。
“你看,這上面‘打印’出來的不是字,而是整齊排列著的一粒粒稻種,它們被粘在紙張上固定,最后成為滾卷形狀。”董性榮邊操作演示“印刷”播種機作業流程邊告訴記者。
據董性榮介紹,他所采用的水稻印刷播種技術,是近年來我國剛興起的一門農業播種新技術。
在談到印刷播種效益時,董性榮高興地表示,它比傳統育秧方式,每畝增加收入10%到15%,家里1000畝田,每年純收入光這一項,就增加了20萬元。與傳統播種相比,該新技術卻能節省稻種約50%,而種子漏播率還不到1%。
育秧無土高產能
記者注意到,傳統的育秧苗盤上都是鋪有一層土,而在種田大戶董性榮的育秧田里,苗盤里是一種白色棉質的材料。
董性榮告訴記者,這也是育秧的一種新技術,叫水稻基質棉育秧。基質棉為無機短纖維成毯結構,高溫燒制而成,富含Si、Ca等元素,無毒、無菌,材質蓬松、透氣性好,保水、保濕、保溫性好,在水田里易粉化。
董性榮說,巖棉育秧最大的優點就是苗床彈性秧齡長,對于種田大戶后期的土地平整這一塊,沒有太高要求,同時它活稞快,后期分蘗數強。
他為我們算了一筆賬:據往年實測每畝又能增加產量100斤,加上育秧印刷技術,兩項新技術,每年他家純收入增加了35萬元。
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戴其根則從專業角度為我們作了一番分析:基質棉替代底土,可以解決取土問題,特別是雜交稻印刷播種,在播量大幅度下降情況下,基質棉就發揮了成毯性好的特有的作用。應該說,雜交稻印刷播種和基質棉育秧是一個天作之合,在提高秧苗素質、降低成本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藏糧于技,藏糧于地。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給董性榮帶來了甜頭,也讓他堅定了擴大產能的信心。
育秧基地訂單忙
“苗好三成收,秧好一半功”。當前,塔集鎮岔河村農戶紛紛進入“育秧模式”,搶在小麥收割前完成夏種的第一道任務。
在該村的育秧基地,兩臺育秧流水線正在開足馬力進行育苗。一粒粒稻谷在經過拌種、上盤、覆土等工序后,順著履帶進入秧盤,經人工擺盤后靜待發芽。據了解每條生產線一天可以育秧一萬盤左右,供應約兩百畝地。
今年,岔河村水稻種植面積為2100多畝,全部使用機插秧技術。目前,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戶完成水稻育秧、水稻種子處理等工作。
村工作人員周玉東告訴記者,集中育秧不僅成苗率高、秧苗質量高、病蟲害少,還能提升作業效率,減輕農戶勞作強度,大大降低成本,全村實現機械化作業,比以往人工每年要節約1萬元左右。
據悉,塔集鎮的沁園家庭農場今年也與種田大戶簽訂了5萬畝的育秧合同,提供全程托管服務,訂單式育秧,為種田大戶機械化插秧提供便利的同時,解決90多位村民就業,可實現創收100多元。
近年來,金湖縣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積極探索以新型農民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水稻育秧中心建設,有力推動了水稻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幫助農民實現節本增收。(王永中 唐偉 邱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