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初夏的風喚醒了夏日,也開啟了夏收夏種的序曲。油菜、小麥等農作物都已陸續進入搶收階段,江蘇如皋城北街道各地夏收夏種啟幕,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畫卷。
油菜開鐮收割忙,稻油輪作效益增
25日上午,位于城北街道袁橋社區的江蘇省千畝油菜示范點的油菜開割,七臺聯合收割機在田間忙碌作業,油菜被卷入收割機后脫粒,秸稈自動切割成碎末,均勻地撒向田間,操作流程一氣呵成,收割后的油菜籽將被裝車送往烘干房。
(資料圖)
油菜作為城北街道常見農作物,往年都是零星種植、人工種植、手工收割,種植規模小,生產用工量大,機械化水平較低。為積極響應國家油料擴種號召,今年該街道對油菜進行擴種,種植面積達10300畝,較上年增長11%,并首次進行成片種植試點。
“這批油菜從種到收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生產,雖經歷了播種后的干旱、冬季的凍害草害等不良影響,但整體長勢還算喜人,預計畝產可達200公斤。”城北街道農業技術工作人員盧彩霞介紹,“在種植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為來年我們大面積推廣種植提供了依據、奠定了基礎。”
搶抓農時育秧忙,科技賦能促高產
俗話說“秧好半熟稻,苗好七分收”,水稻育秧是秋收保障的關鍵,連日來,城北街道各地育秧工作已陸續展開。廣袤田野上處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智能化育秧技術,讓農民種糧進入“科技時代”。走進城北街道的潤杰家庭農場,工人們正在水稻育秧自動化流水線上忙碌著,坡土、灑水、播種、覆土,一個個育秧盤很快從流水線上下來,再經由工人運送到田間。
潤杰家庭農場是城北街道種植面積最大的家庭農場,流轉土地近1500畝,目前農場內種植小麥1100畝,月底即將開鐮收割,為了保證小麥收割結束后就能及時種稻,負責人秦興華早就掐準了育秧時間,“今年我們水稻面積大概在一千三百多畝,我們今天是育秧第一天,準備分兩批完成所有育秧工作。”機械化育秧可以在提高效率的同時,保證秧苗質量。據秦興華介紹,流水線一天可產出秧盤9000多張,能育秧3.5畝。
同一時間,在城北街道平園池村,一臺自走式秧盤育秧播種機正在田地里作業,只見機器上的兩排育苗盤,經過履帶傳送到各個環節,由機器自動添加床土、稻種,并覆土,沒多久田間就擺滿了一盤盤播好種的秧盤。據了解,自走式秧盤育秧播種機能一次性完成擺盤、鋪土、播種、覆土4道工序,播種質量好,效率高,對稻米品質、水稻抗倒伏都具有明顯優勢。
機器隆隆收麥忙,顆粒歸倉農民樂
5月29日是天河橋村坤富農場的大日子,放眼望去,風吹麥浪起伏,滿目金黃翻滾,麥田根粗苗壯、穗大粒飽,一派豐收在望的喜人景象。不遠處,6臺收割機來回穿梭,忙而不亂,農人們正搶抓晴好天氣,全力搶收,確保顆粒歸倉。農場主葛坤富“我總共承包了700畝地種植小麥,預計畝產量能達到1000斤,每畝收入在1600元左右。”葛坤富用手撥弄著麥粒,嫻熟地抓起一把麥粒吸聞。
據了解,目前,城北街道的不少農場已經實現了訂單式種植、專庫專收,收入穩定、有保障。
據如皋市糧食儲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焦向榮介紹,作為如皋市最大的糧食儲備庫,夏糧收購是全年糧食收購首戰,為保障夏糧庫容接納能力,公司通過地方儲備糧輪出和商品糧銷售共計騰出倉容約2萬噸,確保“有倉收糧”;籌措收糧資金,提前與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如皋支行對接,貸款6400萬元,保證“有錢收糧”。實現“當天收糧、當天結算”,保證糧農“糧出手、錢到手”,豐產又豐收。(周錦旭、張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