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第五屆中國(江蘇)老字號博覽會上午在南京開幕,會期3天。本屆老字號博覽會被商務部列為全國老字號嘉年華活動內容之一。
(相關資料圖)
500余家企業赴會,“老味道”歷久彌新
本次展會江蘇13個設區市組織近300家老字號企業參展,來自遼寧、安徽、山東、河南、西藏、陜西、青海等10個外省(自治區)的200余家老字號和地方企業赴會,本次展覽展位數較第三屆增加47%,展商層次和觀眾數量均達到歷屆老字號博覽會最高水平。
走進展會現場,一股濃濃的“老味道”撲面而來。頗具知名度的恒順香醋、洋河酒業、南京云錦等老字號企業一字排開,數字互動區也擠滿了人。
“香肚怎么賣,給我裝兩袋。”在南京專區的臘梅展臺,不少消費者正問價咨詢。南京臘梅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巖介紹起了產品:“臘梅有三寶,香肚、香腸和五花風肉(刀板香)。我們采用好的原料,只添加桂皮八角等基礎調味料,堅守原汁原味老味道。”
“老南京”最好一口“冰糖小肚”。而這一口美味,背后的制作并不簡單。采用19道工序,由工人純手工制作,由于采取自然風干方式制成,只能在冬天制作,需要一個月時間才能完成。“堅守老手藝,我們的香肚非常暢銷。到了冬天,訂單多到接不過來,說明老字號在現在還是很有市場。”朱巖說。
“老肥皂怎么賣?以前都是要用肥皂票才能買到呢!”60多歲的李阿姨告訴記者,幾十年來,自己用慣了老肥皂洗衣服,今天見到了得買上幾塊。
南京牌肥皂歷經80年發展,已成為南京人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張肥皂招牌。從最初單一的“一塊肥皂洗全身”,發展到如今的多品類用途,一路傳承古法技藝,一路變革創新,與時代接軌。“時代在進步,我們也在不斷迭代產品。我們用古法冷皂制成的產品,非常環保,不會對環境帶來影響。”南京牌肥皂副總經理、南京市級非遺蠶絲皂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鄧偉明說。
深耕“老字號”,與時俱進打開“新銷路”
如何讓“老字號”煥發“新活力”,是所有老字號企業的必答題。
“年輕人現在工作忙碌,做飯的時間可能就不太多。還有不少獨居人士,吃飯量少,一袋咸貨可能要分幾次吃,我們對產品也進行了改造。” 朱巖介紹,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南京臘梅進行針對性突破。比如,將咸肉產品切片處理,開袋即食,免去了回家使用刀具的不便。香腸也開發了小包裝和迷你香腸,消費者可以一次性吃完避免浪費。
不僅如此,臘梅除了線下實體門店,還不斷開拓線上銷路。“天貓、抖音我們都有入駐,抖音直播已經堅持了500多天,最多的時候銷售額一天能達到3到5萬元。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我們目前線上銷售額占總銷售額的30-50% 。”朱巖說。
一塊肥皂能變出什么花?“跨界聯名”已成為南京牌肥皂的標簽。和科舉博物館聯名的金元寶皂,和南京云錦、南京金箔非遺大師聯袂的蠶絲金箔皂,和中國藥科大學、江蘇省美術館共同推出的“虎皂”禮盒……越來越多的國潮元素創新融入到肥皂中,老字號產品有了新載體,俘獲年輕群體的心。
“我一共帶過來2萬多貨值的醬菜,一個上午賣了一大半!”蘇州平望醬菜展臺,平望老字號市場運營總監余廣朝告訴記者。
此次參展,他和同事帶來了平望辣油辣醬系列、預包裝醬草系列、散稱醬菜系列和醬品禮品系列四大類別。“以前,我們的醬菜銷路主要走進景區、商超、農貿市場,如今我們持續發力,蘇州的校園、企事業單位發福利、蘇州各大園區,都能見到我們的產品。在產品銷路上,我們成立了電商直播部,幫助將一口好味道傳到更遠的地方,如今年銷售額破千萬。” 余廣朝還介紹,針對年輕人口味,平望醬菜推出了冰糖乳瓜等新產品,此外,嫩姜、牛肉辣醬、腐乳、平望辣醬 等產品一直都是銷售爆款。
“我們的愿望就是讓老字號傳下去,讓吳江當地走親訪友送平望醬菜成為消費主流。”
“沉浸式”體驗傳統技藝,感受舌尖上的“蘇味”
臨近中午飯點,在 “鎮江鍋蓋面”“泰州早茶”“揚州早茶”三大餐飲美食展區,陶大面館、張嫂子、盧氏面藝世家、劉府早茶等8家鎮江老字號鍋蓋面現場烹飪,紅燒牛肉面、長魚面、滋補雞湯面、大肉面、大腸面……面條勁道、味美湯鮮。4家泰州早茶老字號帶來泰州燙干絲、魚湯面、蟹黃湯包、黃橋燒餅等特色早茶,揚州冶春帶來陽春面、燙干絲、千層油糕、松子燒賣、三丁包、香菇菜包等揚州早茶名點。三牲五鼎、八珍玉食,讓人食指大動、大快朵頤。不出金陵,即可享受地道蘇式早茶。
記者在現場還看到,本屆老字號博覽會設立了“大篷車潮市集”活動區域,首次將大篷車開進活動現場,多家網紅潮品也在現場開鑼售賣,為觀眾提供學、逛、吃、玩、買一條龍服務,在寓教于樂中帶領參與者了解老字號、傳承非遺工藝,增強青少年對老字號背后的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在“老字號傳統技藝小課堂”環節,王源吉制鍋工藝、古月軒琺瑯彩、恒順醋炒飯、上久楷宋錦香囊、村娃非遺手工面、仁昌順手工綠豆糕……數十種老字號傳統技藝現場展示,消費者可近距離與老字號傳承人面對面,現場觀摩、動手實操,了解中華文化、體驗傳統技藝,還可獲得組委會頒發的結業證書。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黃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