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我國是全球第三大鹽堿地分布國家,目前全國擁有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5億多畝,其中具有農業利用前景的鹽堿地總面積1.85億畝。作為重要的后備耕地資源,如何挖掘鹽堿地的潛力,保障國家糧食和食用油供給安全。眼下正是夏收季,鹽城東臺給出了自己的探索答案。
在鹽城東臺一處鹽堿地墾區,這兩天,當地200畝油菜新品種正式迎來豐收測產。記者現場獲悉,在多方單位協同下,今年,墾區首次引進種植了中國農科院選育的耐鹽堿耐密植高產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在此基礎上,聚焦鹽城氣候和土壤條件,江蘇多家農科院所還同步推廣實施了機械化聯合精量播種、密植抗鹽栽培、全營養緩釋肥、綠色綜合防控等技術,克服了鹽堿地出苗難、經濟產量低、機械化難度大的關鍵問題,畝均節約人工、農藥化肥等投入成本超100元。
種植效果好不好,產量很關鍵。經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組織專家現場測產,采用耐鹽耐密高產高油新品種和密植抗鹽穩產新技術,東臺市鹽堿地200畝連片種植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機收實產達323.87公斤/畝,畝產油量約163.17公斤,比當地油菜平均單產增加59.5%,平均畝產油量增加82.7%,創鹽堿地油菜高產新記錄。
在種植優良品種基礎上,高效管理技術也是達成高產的重要因素。 江蘇省農科院油菜研究團隊首席、國家油菜產業體系長江下游育種崗位科學家張潔夫在跟記者分享心得時表示:“因為鹽城這邊靠海邊,風比較大,因此我們通過噴施多效唑、烯效唑來控制油菜的株高,提高它的抗倒性和抗病性。”
除了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高產效果,經測量,東臺當地種植油菜后土壤鹽含量降至約1‰,是周邊冬閑區鹽含量的50%左右。這也是作物品種改良適應鹽堿地種植的成功案例,為“以種適地”鹽堿地治理和利用、保障食用油供給安全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經濟作物技術處處長湯松告訴記者,鹽堿地是很重要的備用資源。傳統作法是通過改良鹽堿地,來適應農作物品種,這一次主要是通過專家的育種技術,通過品種改良來適應鹽堿地,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具有更加深刻的生態意義。
農情調度顯示,在高產高油品種和技術推廣帶動下,今年全省不斷挖掘耕地潛力,油菜籽種植面積快速恢復,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30萬畝油菜擴種任務,持續提升了糧油供給保障能力。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郝朦 編輯/汪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