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直播與短視頻行業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白皮書(2023)》發布,其中顯示2020年以來,至少有20多部法律法規及政策文件提及“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相關內容,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步步為營。南通市崇川區通過“網絡+網格+N”融合模式,扎牢層層“保護網”,筑起道道“隔離墻”,以“法”之名護航未成年人“指尖成長”。
(相關資料圖)
以案釋法,警惕網絡謠言
“網絡上散布謠言判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學田派出所教導員劉伍益說道。學田街道通過“網絡+網格+警務+公益”課堂,聯合學田派出所借助“七彩周末課堂”,以法論事,通過典型實例向孩子們介紹了使用網絡時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告誡孩子們要文明上網,提高識謠、辯謠、防謠的網絡安全意識。
“七彩周末課堂”學生王梓然表示:“原來在網上隨便評論或者發表一句不實的話,會造成這么嚴重的后果,今后我要從自身做起,也提醒爸爸媽媽,特別是在網絡上,一定要謹言慎行,做網絡文明的‘傳播者’。”
互動說法,拒絕網絡誘惑
“小朋友,你們對抗‘網絡詐騙’‘網絡成癮’有什么好辦法?今天,警察叔叔帶著小青蛙來教教大家!”陳橋中心幼兒園內一堂別開生面的“防范網絡沉迷 呵護身心健康”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正在開講。幼兒園老師和河口社區網絡員一起,通過“小青蛙”活潑生動的互動課堂,將知識科普與童話故事相融合,在“潤物細無聲”中為孩子們普及文明安全上網知識和預防網絡詐騙法律常識。陳橋中心幼兒園園長王麗表示,“玩偶講故事、互動式情景演繹的形式非常新穎,能很好地吸引孩子們,給孩子們帶去啟發。”
今年以來,陳橋街道以網格化為支撐,依托街道、各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宣傳陣地,持續開展“小小e堂課”青少年網絡文明素質養成品牌活動,開展知識競答、手繪“文明上網綠書簽”等青少年網絡普法護苗活動,助力街道未成年人網絡安全宣傳工作持續創新。
多維普法,共建清朗校園
“同學們,大家知道《網絡安全法》中和大家息息相關的條例有哪些么?我們可以結合一些具體案例看一看……”崇川區人民法院唐閘法庭庭長嚴永宏走進南通西藏民族中學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活動,這是怡園社區“尚法”和“崇文”兩個專屬網格在本年度的首次“攜手”。
除社區網格員外,唐閘鎮街道不斷優化未成年人網絡普法資源配置,以“綜專聯動”“專專協作”為抓手,推進社區民警、法官、檢察官、社區律師等專業力量,組建“網絡+網格”+網絡文明志愿隊伍,進校園、進課堂,同時,依托微信公眾號、抖音視頻號等新媒體,從“線下”到“線上”,擴大普法覆蓋面的最大增量,筑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防線。
據了解,南通市崇川區將繼續深化“網絡+網格+N”融合模式,建隊伍、定職責、布點位,打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最后一米”,使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保護效果“更上一層樓”。
(黃露、馮迪、凌云、張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