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五年來,長三角三省一市以探路者的姿態,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推動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向好,奏響了生態綠色協奏曲。
長江江豚對水環境質量有著很高的要求,因此被稱為長江生態的“晴雨表”。統計顯示,過去一年,長江南京段的江豚數量從50多頭增加到約62頭,長江鎮江段江豚數量一直保持在35頭左右。能有這些變化,離不開蘇皖兩省在長江大保護上的創新合作。
【資料圖】
長三角三省一市山水相連,河湖相依。安徽省的馬鞍山市、滁州市與江蘇省的南京市、鎮江市四地沿江相連,流域內的長江江豚數量,占整個長江流域總數的十分之一。為了進一步改善水質,守護好這一長江江豚重要棲息地,大約五年前,蘇皖兩省率先建立長江流域跨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并在長江一級支流滁河開展試點。大家約定,只要滁河國考斷面水質年度達標,上游安徽就將獲得來自下游江蘇的2000萬元補償金。若不能達標,則由安徽向江蘇支付補償金。
在正向機制鼓勵下,雙方很快將滁河共管共治提上日程。不僅依靠“鐵腳板”摸清沿河排污口“家底”,拆除禁養區養殖場400多家,還以“輪值”方式,不定期調動兩地水利、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開展巡查執法。今年,兩地又在數字化聯動上進行升級。江蘇省南京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一級主辦劉永忠告訴記者,目前,兩地充分利用無人機和沿岸的高清探頭做到數據共享。一旦發現水質異常或人為破壞環境,就會有專人現場處置,做到事不過夜。
在此基礎上,兩地還運用技術手段提標入河水質。就在江蘇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之際,安徽也在滁河上游全椒縣城南污水處理廠,設立了小湖圩濕地生態修復項目。在這里,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的尾水不再直排入河,而是被統一送入11個“人工快滲”池,經過高密度沉淀后再流入滁河。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小湖圩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技術總監封緒水介紹,項目自從去年十二月底投入運營以來,每天平均處理水量在三萬噸。經過檢測,穩定達到了Ⅲ類水的水質標準。
協同共治下,滁河國考斷面連續達到Ⅲ類考核要求,江蘇已向安徽兌現4000萬元生態補償資金的承諾。安徽省滁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徐天勇說,所有生態補償資金,全部用于滁河流域水環境質量的治理工作。正是由于長三角一體化大背景,大家在創新機制方面,才有了更好的探索和實踐,共同抓好長江大保護。
蘇皖共護一江清水的創新做法,是長三角三省一市生態環境聯保共治的生動縮影。當前,滬蘇浙皖打破區域壁壘,探索落地更多生態共治方案:滬蘇浙首創的“聯合河長制”,正護航長三角示范區47條跨界河湖。固廢危廢利用處置“白名單”和“黑名單”機制,在三省一市成為“標準動作”;浙皖升級打造的新安江河長制協作機制,正全面聚焦水質監測和水生生物保護;就在上個月,江蘇蘇州、無錫、常州,浙江湖州四市,共同成立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聯盟,攜手環太湖生物多樣性保護。
江蘇省常州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徐圃青表示,聯盟成立,將促使大家從過去水污染防治向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轉型,從系統上來保護整個太湖流域。浙江省湖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姚玉鑫說,下一步,四市將聯合開展生物多樣性的一些政策的制定、技術的研究、來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同守一片天,共飲一江水。
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這五年,長三角環境標準更統一。以長三角示范區為試點,從建立國內首個跨省域生態環境標準,到3項生態環境標準技術規范落地,再到全國首部跨行政區國土空間規劃獲批。“一把尺”,讓跨區域環境保護有據可依。
這五年,長三角數據共享更完善。依托長三角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三省一市實現了城市空氣質量、重點污染源在線數據共享。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信息共享平臺上線,促成87個自動監測站的10類信息互通互聯。“一張網”,讓跨區域環境治理效率更高。
這五年,長三角治理手段更有力。區域環保信用聯合獎懲合作全面鋪開;長三角污染協同防控技術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區域固危廢利用處置“白名單”全面落地;“綠島”“生態島”試驗區建設走深走實……
最新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3.0%,較2018年上升7.3個百分點。連續三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水體比例為89.4%,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畫面,正在長三角徐徐展開。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陳超 編輯/徐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