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5日,正值麥收時節,徐州單集鎮的一塊小麥田里只有機器人在“勞作”:一輛智能測產收獲機一邊將麥穗吞進“肚”一邊計算麥田產量;另一旁,麥情巡檢機器人來回移動“觀察”田塊環境與作物長勢,精準記錄小麥表型數據。它們是南京農業大學智慧農業研究院曹衛星教授團隊利用數字麥田技術和麥情遙感監測技術研發的智慧麥收設備。據悉,該團隊已利用數字麥田技術為全省25個現代農業(稻麥)產業技術體系示范基地建立田間“數字檔案”。
“麥情巡檢機器人身軀不大,卻搭載了多光譜、深度相機、激光雷達、可見光等多個傳感器,監測半徑是0.6-1.2米,正好在小麥冠層上畫一圈,高效收集從群體到單個葉片的作物表型數據。”南農大智慧農業創新團隊副教授張小虎介紹,麥情巡檢機器人能夠幫助種植者了解田塊的小麥長勢與生產力。
智能測產收獲機則能在收割之時繪制出一幅小麥產量的空間分布圖。團隊副教授曹強介紹:“有了這張圖,田間管理者可以高效獲取小麥產量的空間分布情況,如果把這些數據積累下來,3年、5年甚至10年,就能根據時間跨度和氣候類型精確預測不同環境、不同位置田塊的產量,為后期的栽培管理方案提供參考。”
南農大智慧農業創新團隊田永超教授介紹,兩個機器人的正常“勞作”,主要依靠數字麥田技術和麥情遙感監測技術。“數字麥田的目標是‘一地一碼’,好比給每個田塊都建立起精確的‘數字’檔案,掃個碼就知道這是誰的田、有多大面積、什么品種、長勢如何、歷史產量如何,以及與這塊田相關的土壤、氣候等環境信息。麥情遙感監測技術主要指利用空、天、地的立體化監測平臺,面向田塊、園區、區域等多尺度,依托監測儀、物聯網、無人機、衛星遙感及應用系統等對小麥長勢與生產力進行精確預測。”
最終,現場經智能測產收獲機測得該塊麥田畝產482公斤。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江蘇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王龍俊表示,這一結果與專家評估結果相近。
蘇墾農科院副院長張正東表示,智慧麥作技術涵蓋小麥生產管理中的信息實時化采集、管理智能化決策等全流程,為規模農場應用推廣提供可嫁接、可移植、可推廣的模式。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 記者 苑青青 通訊員 許天穎 俞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