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交通事故,報警處理是人們最常見的選擇。但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人們還有另一種選擇。
(資料圖片)
日前,世業鎮世業村村民姚炳喜駕駛面包車與同村騎電動自行車的丁宏遠在村口相撞,造成丁宏遠的電動自行車損壞,兩人都覺得對方有責任,引發了小糾紛。兩人也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來到村里“夏巨桃工作室”進行處理。經夏巨桃調解,最終姚炳喜賠償丁宏遠各種損失費用2000元,雙方簽訂矛盾糾紛調解協議。
像這樣一場“家門口”的小糾紛,在“家門口”得到順利解決的案例,也正是鎮江探索“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的縮影。
近年來,鎮江繼承和發揚“楓橋經驗”,主動適應人民調解發展新趨勢,以多元參與為方向整合調解資源,以規范化建設為抓手提升工作水平,以信息化建設為動力創新調解手段,以增強隊伍素質為保障提升實戰能力,努力構建多元立體矛盾糾紛化解體系,促進調解工作“上檔進位”。
探索“網格”調解路徑,實現矛盾化解及時高效
走進世業村黨員服務中心,可以看見一間以“五老”人員夏巨桃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據村黨委書記介紹,“在這里,鄰里之間的糾紛、村民家里的矛盾都能管。”
網格化管理是推進基層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近年來,丹徒區按“全區建網、網中定格、格中定人、人定其責”的網格化管理目標,吸納544名鎮村干部、片區民警、“五老”人員、平安志愿者等網格員為矛盾糾紛調解員,負責該網格中矛盾糾紛的信息收集、排查調處、反饋回訪等工作,把村里的大小矛盾解決在家門口,以“小網格”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為了提高網格員化解糾紛、解決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每季度由各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對所轄調解網格員進行業務培訓。同時,將調解網格員納入考核范圍,落實“崗位補貼+個案補貼”,使等級評定和化解案件數與網格調解員待遇掛鉤,提升網格調解員的積極性。
創新“能人”調解機制,實現調解隊伍多元發展
調解員是承擔調解工作的主體,打造一支富有“戰斗力”的調解隊伍是調解能否順利進行、當事人權利能否得到保障的關鍵。目前丹徒區一個區就有各類調解組織136個,調解員576人。鎮江充分挖掘“能人”資源,創新“能人”調解機制,先后推出了“專家調解”“鄉賢調解”“職業調解”等調解模式,提升調解公信力和成功率。
定向式組建“專家調解”,在法院、信訪非訴分中心,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累計配備專職人民調解員13名,并組建“調解型”“專業型”“法治型”人才專家28人,集中對疑難復雜糾紛案例“把脈問診”。靶向式組建“鄉賢調解”,各鎮充分利用醫師、教師、律師、公務員、警員等特殊鄉賢作用,組建“調解鄉賢”隊伍參與轄區內矛盾糾紛化解。選聘式培養“職業調解”,通過村干部選聘和社會公開招聘等方式,吸引返鄉務工人員、退役軍人加入調解員隊伍,充實一線調解力量。
與此同時積極打造“品牌”調解模式,通過“網絡+”“標準+”“特色+”,實現調解高效化、規范化、品牌化。宜城街道地處新城,貿易消費矛盾糾紛易發,“宜城商貿圈調解工作室”應運而生;世業鎮成立了以黨員中心戶為重點的“黨員家庭調解工作室”,實行黨員包農戶;高橋鎮是全國雪地靴之鄉,針對電商密集的現狀,該鎮調委會及時成立了“消費糾紛調解工作室”。
夯實“載體”調解功能,實現調解范疇精準對接
為了“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鎮江市丹徒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區級“非訴訟服務分中心”,積極構建“非訴訟爭議解決”調解工作格局,綜合運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律師調解等手段,推動和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為了充分發揮區級非訴服務中心在社會矛盾多元化解機制中的指導性作用,加強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的有效銜接,該區堅持問題導向,深化與公安、檢察、法院、信訪、婦聯、工會、民政等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強公調、訴調、訪調對接,并制定了《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實施意見》和《實施方案》,對全區11個主要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調解工作進行督查,進一步規范各行政部門的行政調解指導處或工作室,切實選配思想好、業務強、法律知識過硬、善于做群眾工作的干部充實到行政調解隊伍中。在此基礎上,繼續強化多部門聯調對接工作,著重開展“援調聯動”“小額債務訴調聯動”“刑事和解檢調對接”等工作機制建設。
多年以來,鎮江市各執法部門結合各自特點,積極創新開展“三調合一”“審前聽述”“開門審案”“結案回訪”“訴調對接”“主動約談”等行政調解工作方法與措施,規范健全調解工作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監督和約束,為行政爭議的有效解決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崔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