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6月8日,南京六合駿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核心示范區里,轟鳴聲陣陣。數臺收割機在麥浪間穿梭,飽滿的麥粒自儲糧倉“傾瀉”,隨即運至稱重區。六合區農業農村局組織專家進行現場測產,小麥品種“揚麥25”實測最高田塊畝產達495公斤,平均畝產達430公斤,刷新南京北部丘陵地區小麥畝產記錄。
測產麥田位于六合區崗坡丘陵區,土壤質地黏重,物理結構差,且耕作層淺,土壤肥力整體偏低。2021年,在南京市與六合區農業農村局項目資助下,江蘇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內相關創新團隊,針對項目區土壤的主要問題,以快速提升耕地質量為目的,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聯合土壤改良、養分高效利用和農田退水養分循環利用等新技術,以期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耕地質量提升綜合技術體系,培育出耕層肥沃、養分均衡和生物活性高的健康土壤。
“生產上秸稈還田多以深度15厘米左右的旋耕為主,導致表層土壤秸稈含量較多,對土壤有機質提升、作物扎根生長和生態環境均有一定影響。”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馬艷介紹,該項目采用秸稈犁耕深翻還田,還田深度增加了10厘米左右,同時配施適量有機物、生物有機肥和秸稈腐解菌劑,具有明顯的耕層擴容、秸稈促腐、土壤培肥和生物活性增強效果,確保作物不減產。
提高化肥利用率也是耕地質量提升的目標之一。“該項目施用環保型緩控釋肥和配方肥,通過水稻機插秧側深施肥和小麥種肥同播,在秸稈常規還田的基礎上,配施適量木腐菌渣或天然腐殖酸肥料。”馬艷介紹,團隊根據土壤基礎養分情況,統籌稻麥周年養分均衡運籌措施,采用“一基一追”模式,在化肥減量10%的同時實現稻麥雙增產。
在提升土壤肥力的同時,為進一步實現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業面源污染有效防控,項目團隊充分發揮示范區內排水溝和蓄水塘的作用,改造設計了承接50畝農田的生態溝渠和凈水塘,使農田退水經過生態溝排入池塘,吸收凈化后回用到農田,實現農田尾水不外排,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支撐農業生產的綠色高效和可持續發展。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柏麗娟胡秋陽
來源:新江蘇·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