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沃野千里,麥浪翻滾。金燦燦的麥田里,一臺智能聯合收割機馬達轟鳴,只需要動動手指,無人駕駛的收割機就開始自動作業,秩序井然地收獲著成熟的麥子。這是出現在江蘇如東縣掘港街道十里墩村“無人化”新型合作農場的一幕。
提前導入農場的高精度數字地圖,在農田四周打點定位,機器會自動規劃完整的路徑,無人農機就會沿著路徑自動進行收割。“我們在收割機上加裝了一套北斗導航自動駕駛設備,通過北斗衛星定位,可以實現±2.5公分的定位精度。” 手里的遙控設備上不斷刷新著智能聯合收割機實時傳輸的數據,“無人化”新型合作農場技術負責人蘆海濤介紹說,自動駕駛過程中,農機行進、轉彎、掉頭以及農具升降、割臺啟停等都能精準實現。“有了這樣的設備,站在田埂邊甚至是控制室里遠程遙控,就可以輕松完成小麥夏收任務。”
“無人化”新型合作農場項目是如東縣首次承擔江蘇省農村改革試驗項目,去年落戶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種糧一體化示范園”的核心區。項目通過集成應用新一代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現代農業信息技術,搭建一個以智能農機為核心,以農場綜合管理大數據平臺為依托,可靠感知、全面互聯、數字化智能調控的無人農場。
無人收割只是農場實現農業作業機械“無人化”的其中一環,今年春耕、夏收期間,農場200畝核心區首次實現了“耕種管收”全流程無人化,而新模式的背后,依賴于一個“智慧大腦”。離田塊不遠的控制中心里,技術員通過管控平臺可以精準掌握多方面信息,除了每輛農機的基本參數、作業參數以及田塊歷史作業軌跡、面積等,農場每個田塊的情況也一目了然。蘆海濤介紹說:“可視化界面可以打開農場各區域的監控,看到當前作物生長情況,對核心區12塊試驗田的氣象、植被、土壤、植物生長等數據信息進行查看和分析,為作物生長期間的灌溉、施肥、打藥等環節提供精準指導。”
據現場測算,“無人化”新型合作農場今年的小麥產量預計能達到每畝600公斤。全程“無人化”帶來的產量不輸“有人”,優勢卻十分明顯。“只要規劃好路徑,農機可以24小時作業。通過無人化操作,我們可以節約20%到25%的人工,拿夏收來說,200畝地的小麥收割,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如東十里墩家庭農場農場主、“無人化”新型合作農場負責人劉宗陳感嘆,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不僅解決了農村勞動力缺失的問題,還能讓糧食種植的操作更方便、更精準,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這代表了未來農業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