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相關資料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徐州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較早進入老齡化階段,并呈現出基數大、增長快、高齡比例大、空巢化嚴重等特點。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緊扣養老問題,聚焦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把養老服務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群眾高品質生活、社會高效能治理的重要結合點,在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上不斷取得新進展,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打下了堅實基礎。本周起,本報將聚焦徐州著力構建多層次全要素的基本養老服務保障體系,推動養老服務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
養老服務關乎老年人及其家庭福祉,是民生保障體系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今年以來,徐州各地把養老服務作為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和養老服務水平,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相結合,讓老年人得到生活照顧和經濟物質保證,全面提升“夕陽紅”幸福指數。
賈汪區
“四星”養老服務托起幸福“銀齡”生活
“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兒,怎么愛你都不嫌多,紅紅的小臉兒溫暖我的心窩,點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火……”6月6日上午9點多,在位于全國文明村小吳村的賈汪區大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十多位老年人跟隨音樂《小蘋果》的節奏活動身子骨,一邊揮舞著手臂,一邊有說有笑。“在這里,我們都很開心!”老人高美玲開心地說。
“我們養老服務中心護理人員每天早上8點給老人監測身體各項指標,9點大家在一起做早操、唱紅歌……”大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董廣學介紹道。
▲護理員為老年人測量血壓。本報記者 楊波 攝
近年來,該養老服務中心圍繞“四星級”標準,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和養老服務水平,實現監控全覆蓋,打造布置格局有單人間、兩人間、三人間等共計150張床位。“我們中心配套設施有娛樂室、閱覽、保健室等多種活動室和公共沐浴室,便于老年人的生活和院內出行。為了方便老人就醫,大吳街道養老服務中心與大吳中心衛生院(二級綜合醫院)簽訂合作協議,給老人提供完備的生活醫療保障,更全面更專業的護理診療服務。”董廣學說,今年中心投資200余萬元,為老年人健康養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記者看到,該養老服務中心入口處安裝著無障礙防滑墊、緊急呼叫系統;衛生間配備了坐浴盆、扶手;磁振熱治療儀、空氣波壓力按摩器等醫療設備擺放在床旁;依托第三方機構,可為老人配備智能手環、感應起夜燈等產品;養老服務中心還增加了康復、護理床位,為老年人提供專業指導……一系列舉措,更好滿足了老年人的健康和養老需求,托起幸福“銀齡”生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大吳街道積極滿足老年人在居住環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務、養老服務等方面的需求,在資源、服務和技術上加強融合、統籌布局、資源共享,老人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專業、貼心的養老服務。
鼓樓區
“15分鐘養老服務圈”愈加完善
芒種節氣剛過,鼓樓區的很多老人們顯得格外“忙碌”。在中山北路佳和養老中心,今年74歲的劉益奇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忙著學習如何使用手機上網、利用軟件打車以及進行視頻聊天。“這里經常舉辦講座和培訓,我只要沒事就過來參加。”劉益奇精神奕奕地告訴記者,下了課之后還能直接去營養膳食中心吃飯,在內設的老年學院里上聲樂課。
而在僅有2公里之外的環城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內,一群老人一邊忙著拍手唱歌,一邊呼朋喚友做理療,快樂享受愜意的午后時光。“讀書、看報、打牌、熱飯,這里全都一應俱全。”65歲的蔣阿姨掰著手指頭,慢慢細數這座約700平方米的綜合性老年服務中心的相應功能,其中最讓她心動之處還是萬一生病了家人一時無法照顧,中心還提供免費短托服務,直接享受家門口的養老服務。
無論是功能俱全的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還是高質量養老服務的養老機構,都是鼓樓區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鼓樓區積極深化養老服務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相結合,構建形成多層次、可持續、全方位“大養老”格局,真正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居、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老人們在環城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保健治療室進行艾灸治療。本報記者 周杰 攝
據了解,為解決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鼓樓區已建成以街道日間照料中心為核心、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為節點的“1+N”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布局,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截至目前,全區共有8個城市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62個社區標準化養老服務站點,東南西北中5個老年中心廚房,基本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
針對養老的兜底幫扶保障,鼓樓區投入專項資金200余萬元為困難老人家庭進行“一戶一案”適老化改造,有效解決了高齡、病弱老人出行難、如廁難、洗澡難等問題。
此外,按照“政府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思路,鼓樓區還積極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三社聯動”,發動志愿服務團隊與困難老人“一對一”結對幫扶,實行積分兌換獎勵回饋機制,激發社會志愿持久動力。
泉山區
多元服務推進“老有善養”
走進位于西苑農貿市場東側的徐州市社康老年服務中心民康園站點,歡聲笑語中,十余位老人正在護理人員的陪同下拉呱、做操、理療,其樂融融。
“這個‘家門口’的老年服務中心可好了,干凈整潔、設施齊全,我在這里理療、做手工、談心,還結識了很多新朋友,每天過得充實又快樂。”家住泉山區和平街道民康園小區的78歲老人張啟紅開心地說。
為破解社區居民養老難題,徐州市社康老年服務中心在泉山區民政局指導下,全力打造“社康管家”品牌,建立社區養老、家庭服務、旅游養生、健康管理、用品配送、智慧養老6個為老服務平臺,推動養老服務從“老有所養”向“老有善養”邁進。
該養老服務中心內設健身康復區、智慧養老區、日間照料區、營養配餐區、洗護區等,可以為老人提供長期照護、短期托養、居家上門等豐富多樣的服務,可以滿足轄區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在健身康復區,磁療儀、按摩椅是老人心中的“網紅”,理療的同時還能看電視、聽音樂,細微之處彰顯著服務“溫度”。“這邊按摩很舒服,腿疼也緩解了。一個人在家也悶,在這里不僅能免費理療還能找人說話,對老人來說很幸福。”一位老人笑著告訴記者。
▲社康老年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為老人理療按摩。 本報記者 顏子舒 攝
如果論起社康老年服務中心最受歡迎的服務,那莫過于“動態旅游”了。不久前,老人們就一起去山東曲阜玩了一圈。“我們先向老人們征集想法和線路,再跟社區和旅行社合作,由社區進行宣傳,由旅行社為老人提供保險等相關服務。”社康老年服務中心總經理助理王娟介紹說。“因為是老年群體,我們秉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推出的都是一日游,而且價格十分優惠,很受老人們歡迎。”
在王娟看來,“動態旅游”養老模式可以滿足老人們“想去外面轉一轉”的美好愿望,在身體得到鍛煉的同時精神也更加愉悅,是未來養老的一大趨勢。
記者 張雷 朱二俊 顏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