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國最干凈城市”,舒心的生活離不開良好的城市秩序,而出行中遇“停車難”,難免令人心生嘆息。近年來,無錫市科技之力加大對停車管理的賦能,“智慧停車信息管理云平臺”和“靜態交通大數據中心”,全市公共停車場數據漸漸并入一張網。“一座城一個停車場”正逐漸從理念走向現實,“智慧停車”多種應用場景一一出現。
智慧停車大腦 破解價值挖潛難點
上周日,家住蠡湖邊太湖國際社區的張力駕車前往無錫市中心的蘇寧廣場,出門前,他擔心停車位不好找,妻子建議他上“無錫停車”微信公眾號上找車位。果然,“無錫停車”不僅告訴他目的地周邊停車場空余車位情況,還提供了導航服務。
(相關資料圖)
2021年底,無錫首次對外發布了“停車指數”,邁入“優秀治理”評價等級的門檻。但報告也顯示,無錫在基本車位供給、公共停車設施供給、公共停車利用率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事實上,停車場數據不聯網、不互通、不透明,價值挖掘不足,更導致車位周轉效率低下,政府監管困難,群眾出行停車供需矛盾日益凸顯。
一方面停車熱點地區一位難求,一方面近在咫尺的空車位因無人知曉使用率低下。在無錫市城管局牽頭下,一個“智慧停車大腦”應運而生。
隨著“大腦”的逐步完善,不僅大致摸清了停車場、停車位的底數,實現了停車位的動態聯網,哪里有空位也一目了然。截至目前,“無錫停車”已實現全市8419個停車場195萬個靜態泊位數據和1210個停車場43.6萬個動態泊位數據接入,迄今已為全市車輛提供746.8萬余次停車服務。由此,無錫也逐步實現城市停車數據“云采集”、泊位供需“云調度”、停車收費“云支付”和政府監管“云管理”,用“智慧停車”提升停車效率。
新模式正磨合 拓寬使用范圍與人群
高峰期離場難也是停車難的一部分,一直被市民詬病。去年下半年以來,“無錫停車”中的又一項功能——“先離場后付費”新模式正試圖破解高峰時段離場難題。
14日中午,和朋友聚餐完畢的王女士駕車離開惠山萬達廣場,小車直接駛過收費道閘。并不是王女士享受了免費待遇,而是車輛和道閘都有ETC系統,又都接入了“無錫停車”后臺,實現了“先離場后付費”,摒棄了停車交費的繁瑣。從去年開始,惠山城管大力推進“智慧停車”建設,不僅在商場、醫院等大型停車場實現了“先離場后付費”結算方式,還在西青路等道路兩側泊位安裝了高清攝像頭和ETC裝置,實現精準計費,方便車主快捷離場。
目前全市已完成211個停車場“先離場后付費”智慧場景建設,6月底之前429個政府性投資、國有企業經營的公共停車場也將實現“先離場后付費”。
記者發現,在閘機前采用傳統的掃碼支付需耗時35秒,而采用在“無錫停車”綁定車牌號的方式,車輛無需停車即可離場,系統會同步結算和扣費。采訪中也有司機表示,目前社會停車場大多沒有“先離后付”系統,而是采用讓停車者綁定相應公眾號的方式,這一步驟可能會超過35秒,如果不是經常去的停車地,還不如掃個碼。
最新的消息是,這個情況將迅速得到破解。無錫市城管局停車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市民可以先在“無錫停車”微信公眾號上綁定車輛信息,然后選擇微信、支付寶、銀聯以及ETC等支付方式,達成“一次簽約,全城通停”目標,實現不停車快速離場。同時,市民可從“進一個停車場就綁定一個公眾號”的支付麻煩中解脫出來。
今年下半年,全市將重點攻堅社會停車場“先離場后付費”場景建設,每月定期協調解決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力爭年內有1000個停車場接入“無錫停車”先離后付系統,實現“先離場后付費”智慧場景。
數字實景應用 引導市民改變停車習慣
不只是“先離場后付費”模式,事實上一些智能化、數字化的使用場景,仍需關注“引導步驟”——就是讓人們更愿意通過數字化場景來使用相應的平臺、技術。
數字實景在管理領域的應用推進較為迅速。當服務市民的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后,管理部門稍加分析,就能發現哪個地方哪個時段停車最熱,平均每輛車要停多久,什么時間派人疏導最有效,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增設停車場或增設臨時泊位?依據大數據作出的精準指引,管理者在高峰預警、交通管理、違停執法等多領域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緩解停車難題。
比如,今年的踏青掃墓季之前,無錫市城管局依據去年數據,及時發布停車預警,并在合適路段設置臨時停車泊位,方便市民停車,暢通交通。
數字實景應用的另一面——如何更多地惠及市民?有醫院在挖掘周邊停車資源的時候,通過“無錫停車”很快找出了300個白天基本閑置的泊位,有的泊位不遠也不貴。“有不少就診的市民可能還沒有想到,哪里可以精準找到停車位。”業內人士表示,加大推廣力度,讓有車族把“無錫停車”平臺使用起來,引導駕乘人員出行時像看導航一樣先看看目的地的停車方案。從技術應用的角度看,平臺和數據被使用得越多,匹配度越精準,而立足于大數據的決策也更有針對性。
不僅要看導航也要看停車方案,其他停車習慣也需要引導與改變。尤其是當前供需仍存在缺口,有時還需要用停車以外的辦法解決停車問題。比如根據往年賞櫻季的停車大數據,相關部門今年采用了水上駁載、公交直達、地鐵公交聯運等方式,助力今年賞櫻季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創歷史新高。(盧易、崔欣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