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芒種過后,小麥收割接近尾聲,如東大地正式進入夏播夏種季。在江蘇小洋口二期圍墾區內一派忙碌景象,367畝的水田中,兩臺插秧機來回穿梭,所過之處,一排排整齊的嫩綠秧苗延伸開來。去年底以來,通過土地復墾項目,這片鹽堿地“搖身一變”成為寬廣平整的農田,隨著今夏首次移栽秧苗,曾經“生帶頑疾”的土地正逐步煥發出新的生機。
鹽堿化是一種土壤頑疾,對于如東這樣擁有廣袤鹽堿灘涂的沿海城市來說,鹽堿地的改良治理、開發利用是無法回避的命題。首次移栽水稻的復墾田塊是江蘇洋通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的圍墾地塊。這塊土地在2002年初始圍墾時,土壤含鹽量最高達到25‰。經過“馴化”,目前土壤含鹽量基本穩定在4‰以下。為了早日將“荒地”利用起來,去年底,洋通公司申報了土地復墾項目,由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與南通佳華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提供技術支持。“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采用了生物質暗溝排鹽法,蓄淡洗鹽,種植綠肥,補施有機肥,以達到改良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土地復墾項目負責人孫寶堂告訴記者,通俗來說,就是在地面種植耐鹽堿草皮,同時在地下開挖暗溝,讓雨水通過草坪滲透到土壤中,鹽分經過溶解從暗溝里排出,如此反復沖排,不斷降低土壤含鹽量。
治療土地鹽堿化“頑疾”僅僅是第一步,要滿足糧食作物種植條件,還需要配套的農田水利設施。據了解,為保障農田作業與灌溉用水需求,該復墾項目新建了一座150KW變電站與一座引水泵站,同時修筑農渠1200多米、機耕路3300多米,埋設機耕涵管500多米,設節制閘10座。“復墾田靠近栟茶運河,取水較為方便。考慮到鹽堿田地極易返鹽返堿,移栽結束后,我們會安排專人負責田間管理,做好灌排工作,確保秧苗成活、長好。”孫寶堂告訴記者,盡管土壤鹽分壓降到了2‰左右,但鹽堿地改良具有復雜性、反復性等特點,必須做好田間觀察、監測,以確保對癥施策。“我們希望將這片鹽堿田改造成良田,建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并積累一套相對較為完整的‘改良-耕種’方案,為圍墾區近萬畝‘荒地’變‘農田’打好樣板。”(作者 徐書影 朱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