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眼下,正值萬物生長的時節。來到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長江路街道果林村,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分立田間綿延不斷。走進大棚,空氣里彌漫著微甜的味道,一排排一米多高的西紅柿藤上碩果累累,村民們穿梭田間,熟練地將成熟的西紅柿輕輕摘下,放進筐里,進行分揀、裝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不用出遠門,每天可以掙100多塊錢?!贝笈锢?,幾個村民有說有笑正忙著采摘,在家門口有活干、有錢賺,還能照顧家,生活多了歡聲笑語。
種植大戶于庭洲介紹,他家今年共承包48畝“普羅旺斯”西紅柿,西紅柿從育苗、栽培、搭架、束果、澆水全靠科學技術管理,施農家肥,結出的果子皮薄、肉厚、汁多、口感好,每畝產量可達8000斤,每畝收入超過2萬元。每天客商到地頭現款收西紅柿,用大車拉到各大超市,很受市場歡迎。目前,果林村四組擁有大大小小種植戶近80戶,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
空間“微治理”兜起百姓“微幸?!?/b>
果林村特色產業發展得益于鄉村公共空間治理行動。去年年初,果林村以鄉村公共空間治理為依托,把發展高效農業和特色產業作為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經濟綠色崛起的重要舉措,通過盤活土地存量,清收集體資產資源,引導村民進行土地流轉,實現“小田變大田”,培植大戶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為進一步聚焦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精心做好“土特產”大文章,充分利用“土”資源,全面提高“產”的效益,棚內采用“西紅柿+”果菜輪作種植,做到“土地不留空,季節不留閑,栽種不留縫”。同時,構建“基地+科技+電商+農戶”的運作模式,創立果林村農夫口袋農業有限公司,與淮陰區融媒體聯合開通帶貨直播平臺,不僅向個人用戶提供個性化定制種植服務,還為大型生鮮超市、居民小區、單位食堂提供訂單式批量生產。據統計,西紅柿特色產業每年可為村民增收1000多萬元,預計年底通過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及其他收入,果林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可達150萬元。
空間“微治理”串起美麗鄉村新圖景
“過去孫大泓河兩邊的護坡被附近村民侵占了不少,違規種起了瓜果蔬菜,有的甚至在河邊養雞養鴨,河岸邊環境差得很?,F在經過治理,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美。”果林村村民費家富談起村里的變化,滿臉幸福。
村集體經濟強了,才有補齊民生短板的底氣。從改善居住環境到美化村莊,從修溝通渠到安裝路燈,一件件實事好事,真正實現和群眾“零距離”“心貼心”。對村外生產路進行了全面硬化,完成了村內的一、二、三、四組生產路鋪設維修,徹底解決了村民出行難問題,整治五組、六組廢塘溝渠5.2畝,沿邊栽植大葉黃景觀樹,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對青年路進行墊高固基、新建維護,栽植景觀樹,全面美化村莊環境。
廣闊無垠的田野,筆直的水泥路穿村而過,道路兩旁綠樹搖曳,一座座農家小院清爽敞亮……如今,行走在果林村,目之所及,鄉韻悠悠,如詩如畫。(胡業石 張建軍 張錦偉 吳玉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