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6月17日起,江蘇多地遭遇大到暴雨。18日上午9時起,江蘇省啟動全省沿江地區防汛IV級應急響應,各地加強巡查值守,做好工程調度,落實排澇搶險待命,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防災減災、抗災救災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伴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源、生態承受著更大壓力,防范化解城市運行中的風險、提高城市的韌性日益重要而迫切。“韌性城市”被寫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南京提出著力補齊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隱患,探索更有溫度的城市更新,加快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無錫將海綿城市建設與美麗宜居城市、美麗河湖行動、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深度融合……近年來,建設韌性城市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城市發展說到底是為人的生活更舒適和美好,宜居尤其重要。宜居即“宜人”,就是把“以人為本”貫穿于城市建設方方面面,為人們營造科學、合理、便捷、友善、健康、富有美感體驗的生活環境,讓人感到便利和舒服。宜居城市少不了韌性。所謂韌性城市,通常是指能夠憑借自身能力抵御災害,減輕災害損失,并能合理調配資源,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可以講,韌性是宜居城市底線。城市越有韌性,宜居越有保障。韌性和智慧又密不可分。韌性是底線要求,智慧則是實現手段。建設智慧城市,就是用科技化手段提升城市日常管理效率,讓城市在常態化運營中更安全更高效。一言以蔽之,宜居是目標,韌性是底線,智慧是手段,都是為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檢驗一座城市是不是“宜居、韌性、智慧”,一場大雨足矣。如果“老天爺打個噴嚏,城市就感冒發燒”,那么,地標建筑再多、馬路再寬、夜晚燈光再美,也不能叫“宜居、韌性、智慧”。這些年,城市發展越來越快,百姓也正從城市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但不少人也有這樣一個感覺:有些城市好像越來越弱不禁風了。一場暴雨,主干道就會出現大量積水,造成交通較大規模擁堵,給市民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地上淹水嚴重,問題往往就出在地下。在有些地方,地上建設熱火朝天,地下管網建設卻遠遠跟不上城市發展步伐。加快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也特別需要找準并補齊城市安全方面各種短板。“明者防禍于未萌,智者圖患于將來。”主動補齊安全短板,積極消除安全隱患,宜居和韌性才有基本條件,也才能稱得上“智慧”。
權威人士提醒:加快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要處理好近期與長遠的關系,堅持前瞻性思考、系統性謀劃、體系化推進,統籌近期、中期與遠期目標。能不能處理好近期與長遠關系,則取決于政績觀是否對頭。政績有顯性潛性之分,顯績通常指可視可觀可觸可摸且馬上能見效的業績,潛績大多不易直觀且耗時費功的業績。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中涉及大量“打基礎、利長遠”之事,只有樹立正確政績觀,才能“不慕虛榮,不務虛功,不圖虛名”,一切從實際出發,讓“里子”“面子”并重成為城市更新常態。
當然,韌性城市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因地制宜、因城施策,針對城市運行中存在的個性化問題和短板,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應對風險的舉措;同時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在城市更新中更加重視群眾的滿意度,惟其如此,才能讓我們的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劉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