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親相愛,猶如茶與鹽巴。”從長江之濱到雪域高原,常州與西藏隔山隔水,卻隔不斷濃濃親情。
自對口支援西藏工作開展以來,常州從人力、物力、財力、智力等多方面支援西藏,在攜手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月季格桑共芬芳。
(資料圖片)
近日,常州市委宣傳部、常州市教育局、常州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共青團常州市委、常州廣播電視臺、常州市青年商會赴拉薩開展“雙城記”活動,全方位拓展常藏兩地產業、文旅、教育、媒體等方面合作,更高質量推進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
促就業
牧民變職員
達孜區是拉薩的東大門,在當地核心主干道——虎峰大道上,7輛常州牌照的環衛車和65名環衛工人正通過人工、機掃、清洗相結合模式,開展精細化保潔作業。2016年,來自常州的江蘇天空控股集團落戶達孜區,先后投資約2000余萬元,成立西藏威斯凱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江蘇天空環衛有限公司達孜分公司等三家公司,開展酒店運營和城市服務。
藏族同胞布吉在入職西藏威斯凱酒店之前是一名農牧民,通過系統化職業培訓后,她已成為獨當一面的財務專員。“我是連學校門都沒進過的小女孩,現在月收入有5000多塊。”談到變化,布吉難掩欣喜。2018年,布吉的先生尼瑪來到江蘇天空環衛有限公司達孜分公司。“現在跟以前生活最大的不同就是手頭有錢了,全家每年收入能有十多萬元。”尼瑪說。這五年來,夫妻倆買了新車、蓋了新房,也有兩個小孩,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目前,江蘇天空控股集團已解決當地用工達200余人(其中藏族同胞160余人,精準扶貧戶60余人),專業化技能培訓800余人次。“未來,我們還將繼續發揮自身產業優勢,主動對接西藏發展需求,以產業援藏增強西藏‘造血’功能。”江蘇天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鯨表示。
興產業
向“新”同行
當前,常州正圍繞“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城市定位,深入實施“532”發展戰略,如何在相關領域與西藏深化交流合作,攜手共促高質量發展?
“雙城記”走進西藏期間,拉薩、常州兩地共同舉辦企業家座談會,共商合作、共話發展。活動現場,找紗網、飛凡游艇、百川護欄等一批常州企業與拉薩市簽訂投資意向協議。
“我們將在拉薩市柳梧新區設立新能源淺水游艇研發中心和銷售平臺,項目總投資約200萬元。”飛凡游艇集團董事長周杰介紹,項目第一階段將面向拉薩水域市場進行產品落地,第二階段再以優秀的文旅水域示范樣點,通過江蘇的實體及組裝技術占領全國市場,第三階段面向海外市場。預計2024-2026年市場份額占有量達到全國15-25%,稅收預計2千萬元。
“當前,拉薩市正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數字經濟、高新技術等六大產業,與常州的發展戰略不謀而合,雙方可以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拉薩市商務局局長蔣曦表示,尤其是在新能源產業領域,常州形成了光伏發電、光熱發電、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氫能、電力輸送、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新能源產業集群,能夠更好地助力拉薩綠色產業布局、構建綠色發展工業體系。
今年,中核集團和天合光能聯手打造的尼木60MW牧光互補儲能光伏發電項目順利并網。該項目運營期內年預計平均發電量為10188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燃燒標準煤約3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0.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萬噸。牧光互補模式下,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長牧場壽命。
據了解,2002年,我國啟動“西部無電鄉通電工程”。天合光能響應號召,派出“十八勇士”進到平均海拔高度超過4000米的西藏,先后施工建設40座太陽能發電站,為當地無電區送去了清潔電力,改善了當地農牧民生活的質量、增加了就業,為當地政府增稅創收。
下一步,拉薩、常州兩地將繼續加強產業聯動、創新協同,不斷探索兩地企業、商會合作發展的新領域、新模式,打造出更多共富案例和實踐成果,兩地將充分發揮平臺作用,在開展經濟交流合作上用心,在促進兩地發展上用情,在兩地資源整合上發力,實現合作共贏,為兩地高質量發展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