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文化長廊、統一整潔的樓體墻面、規劃整齊的停車位、修葺一新的雨污管網,讓這個近“20歲”的老舊小區煥發了新顏……走進淮安市淮陰區長江路小區,嶄新的面貌讓人眼前一亮,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小區居民看在眼里、樂在心里。
去年4月,長江路小區改造啟動以來,長江路街道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認真傾聽居民訴求,針對居民反映的老舊小區的痛點、難點,因地制宜,有的放矢設計改造方案,為居民打造安全舒適的居住環境。
小區怎么改?居民說了算!
(相關資料圖)
長江路小區建于2005年,至今已有18年,基礎設施老化、管道堵塞、屋頂漏水、墻面滲水、停車難等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的居住體驗。
“房子老了,房頂有的漏水,墻面也會滲水。雨水和污水管道沒有分開,小區排水管道經常堵,停車位也不夠用,小區居民停車經常會產生矛盾。”談起自己住的長江路小區,朱先生一一細數小區存在的問題,“我們一直期待著小區改造的這一天。”
長江路小區被納入2022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同時也是2023年省級宜居示范居住區改造項目。老舊小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長江路街道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改哪里、怎么改?要讓群眾說了算。長江路街道多次牽頭召集社區、物業、黨員、人大代表以及居民代表召開老舊小區改造意見征求座談會和設計方案聯合會議,傾聽群眾需求,針對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及時調整規劃設計方案,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力度+溫度”,遇難題上下聯動
老舊小區改造,要“面子”也要“里子”,有“力度”更有“溫度”。長江路街道在小區提升改造過程中,重點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老舊小區改造的重心放在修復路面破損、實行雨污分流、拆除違章建筑、科學規劃停車位等群眾關切的工作上,既補齊老舊小區配套設施短板,又不斷完善區域服務功能,以點帶面、重點突破。
施工期間,長江路街道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聯動意見反饋機制,與居委會、物業、開發商緊密協作,在施工現場附近設立臨時工程指揮部,及時收集居民反饋的問題。街道小區辦工作人員介紹,每周工作例會上,集中討論居民反饋的問題,及時調整施工方案,督促居委會和物業處理好施工矛盾,盡可能地滿足居民需求,回應居民的期盼。
改善的是環境,凝聚的卻是民心。長江路街道所做的努力遠不止于此。長江路小區改造雖使小區面貌煥然一新,但是該小區沒有物業公司入駐,存在管理困難。為避免因為缺乏管理導致小區衛生環境再次出現臟、亂、差現象,保持住精致優雅的小區環境,街道委托長建物業進行托底管理,社區進駐小區,搭建了社區與居民相互溝通的橋梁,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進一步提升了小區物業管理服務水平,讓居民自治之花在老舊小區綻放,共同構建美好幸福的生活環境。
內外兼修,老舊小區煥新顏
在長江路小區居住多年的王女士近來有了一個新習慣,每天沒事就到樓下小區內散步遛彎,帶著孫子到健身小廣場玩耍。
“以前這里雜草叢生,居民都不愛下樓,現在小區改造得如此漂亮,就像自家小公園一樣,大家伙都很開心,也愿意一起守護好這個家園。”漫步在小區內,王女士笑意滿滿。
老舊小區改造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長江路街道除了注重改善群眾反映的小區“硬件”問題,還著力建立更為完善的小區“軟件”,內外兼修,打造老舊小區改造精品示范工程,讓群眾更滿意,居住更舒心。
改造后的小區新增停車位172個、新能源停車位12個、電動智能棚47個,翻新屋面7200平方米,鋪設雨污管道3000米。投入800多萬元新建一處1665平方米的綜合服務中心,配套黨員活動室、黨員驛站、矛盾調處中心、老年活動室、婦女兒童活動室等功能性服務場所,建立了黨建引領的紅色物業管理模式。同時,應用一批智能化設備,打造智慧化小區,建設智慧社區管理中心,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群防體系,為街道社區、派出所、物業、住戶等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
環境從“差”到“美”、停車從“亂”到“齊”、道路從“坑洼”到“平坦”……長江路小區實現了由內到外的蛻變,“顏值”不斷提升、“內涵”不斷豐富,改出了居民滿滿的幸福感。(胡業石 杜明星 張錦偉 劉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