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進入傍晚,宿遷市沭陽縣沂濤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旁的健身廣場就變得熱鬧了起來,陸續聚集前來休閑娛樂的村民,有的打球,有的跳舞,有的健身……這是沂濤鎮文化惠民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鎮牢牢把握新時代文化振興的豐富內涵,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多措并舉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打造10分鐘健身圈,勾勒群眾“幸福半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前鍛煉只能是早晚在家門口散散步,現在好了,鎮里有了健身步道,附近還有各式各樣的健身器材,吃完飯走上10分鐘就能到這,平時我們跳跳舞、跑跑步、健健身,與城里人一樣,日子舒坦多了。”一提到鎮政府旁的健身步道,家住在太平社區的李大爺總是贊不絕口。
走進沂濤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旁的健身廣場,如今已設置了多種多樣的健身器材,有高低杠、單杠、蹬力器,還有乒乓球臺等,一到傍晚,村民們或三三兩兩結伴鍛煉,或自己尋找適合的器材進行鍛煉,偶爾也會和旁邊的人聊上幾句,現場熱鬧又溫馨。
據了解,沂濤鎮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下大力度補足農村基層公共體育設施短板,不斷優化打造群眾身邊的“10分鐘健身圈”。不僅如此,該鎮還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內建設了室內健身房,在室內健身房內可以看到跑步機、乒乓球臺等多種健身器材整齊擺放著。每天都來鍛煉的張大爺說:“以前每次遇到下雨天的時候,只能在家看看電視,現在室內健身館設施齊全,再也不用擔心下雨天無法鍛煉了,真的太好了!”
小器材折射大民生,小場地發揮大作用。按照高起點高標準建設,沂濤鎮在21個村(社區)集中力量,新建了一批功能完善的健身設施。隨著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活動場地不斷健全,該鎮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度顯著提升。
完善配套設施,增強文化惠民“軟實力”
來到位于沂濤鎮文化站的農家書屋,琳瑯滿目的圖書映入眼簾,圖書種類多樣,兼顧不少群眾的閱讀需求。據悉,該鎮對全鎮21個村(社區)的農家書屋進行高標準嚴要求管理,有計劃地定期檢查更新書籍。截至目前,隨著報刊、圖書種類的不斷豐富,全鎮范圍內農家書屋各類藏書現已達到了5萬余冊,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城鎮美不美,關鍵看亮化”。該鎮圍繞打造宜居、美麗的人居環境,用時3年累計投入600萬元對全鎮32條鎮村道路完成全面亮化美化。下一步,該鎮還預計繼續投入100萬元,擬安裝600余盞路燈對鎮區長達21公里的9條主路實施二次亮化,通過扮靚美麗夜景,點亮“鄉村文明”,全面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在街區文化打造上,該鎮整體布局、多點發力。通過充分挖掘沂濤本地歷史文化,對全鎮8條主路進行重新命名、規劃,并在路口設置特色路名牌14個,提升區域品位內涵;深入開展“大樹進鎮”項目,著力提升鎮區綠化覆蓋率,共投資20萬元引進200余棵香樟、青桐等優良樹種在鎮區8個主干道進行栽種;不僅如此,該鎮還結合和美鄉村打造、移風易俗等工作,利用園區、街區圍墻、民宅墻壁等載體,采用標語、彩繪等方式繪制惟妙惟肖的墻體畫30余幅,讓優秀文化理念入腦入心。
開展多彩活動,促進文化振興有“里”有“面”
沂濤鎮堅持從群眾需求出發,常態化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用到豐富多彩的“文藝大餐”。
“送戲下鄉、文藝送理、鄉村舞臺……”沂濤鎮用一個個貼近群眾的惠民文化工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惠民政策、文明新風、鄉村趣事等融入文藝演出,讓當地群眾樂在其中。
據了解,該鎮每年開展的“凝聚文化力量 助力鄉村振興”“文藝送理進基層”“移風易俗進村居”等活動多達300多場次,安排“花船劇”“快板展演”等群眾性文化活動100多場次,獲得群眾一致好評。此外,該鎮定期組織“蘇北琴書”進校園活動,讓廣大青少年直觀感受到傳統曲藝文化,享受豐富多彩的文體生活;鼓勵民間藝人參加演出,積極組織群眾成立沂濤東方藝術團和沂濤文藝宣講隊等民間文藝隊伍,培養其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主力軍;重點扶持“蘇北琴書、花船舞”等極具沂濤地域特色的文化藝術,鼓勵其健康發展。
“我們把文化振興與經濟發展、移風易俗、環境治理等工作結合起來抓齊共管,目的就是要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達到‘以文潤民 以文化人 以文興業’的作用。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文化惠民”為切入點,努力發揮既有的基礎優勢,不斷提升服務效能,拓展供給載體,扎實開展各類文化惠民活動,以實際行動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沂濤鎮黨委書記徐飛說道。(郭雷 徐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