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大運村歡迎中心,瑞士代表團前往居住區。本報記者 陳城攝/光明圖片
(資料圖)
7月27日,大運村歡迎中心志愿者為外國友人答疑解惑。本報記者 陳城攝/光明圖片
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后)、多功能體育館(前左)、游泳跳水館(前右)和小球館(前中)。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攝
7月28日晚,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來自全球的年輕人將歡聚一堂,共敘青春情懷,共同綻放夢想,共譜大運樂章。
此刻的成都,幢幢高樓間綠意盎然,處處散發著勃勃生機。花臺里,“成都成就夢想”的標語清晰可見,奔跑的“蓉寶”雕塑充滿活力……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大運會元素和標識景觀,散布在城市各角落的志愿服務小站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小青椒”穿梭其中,一派繁忙,一派歡快。
作為東道主,成都,已經準備好了!
展示青春風采,我們準備好了
“目視前方!”“掛!”“解!”……大運會開幕前夕,在成都市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頒獎儀式升旗手專業志愿者益希央卓和同伴們正在進行升旗訓練。跟隨教練員的口令,升旗手們默契配合,熟練地完成升旗的每一個步驟。
“每一次我都懷著莊嚴的心情把國旗升上去,當國旗到頂的時候,我覺得非常驕傲。”益希央卓說,日復一日的訓練,不僅已將升旗流程固化為肌肉記憶,更增強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益希央卓來自四川警察學院,擔任護旗手和口令員,她不僅要配合旗手將國旗掛在旗桿上,還要指揮小組成員完成升旗任務。
“在訓練時,我們所有人的心都擰成了一股繩,我們互相監督、互相鼓勵,一個勁兒想完成好本次升旗任務。這種團結的精神在訓練的時候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剛開始時,益希央卓對口令不是很熟悉,在第一階段訓練時還有一點膽怯,后來在教練的鼓勵下,與隊員們一次次訓練磨合,終于越做越好了。
記者在訓練現場看到,升旗手們表情嚴肅,步伐整齊,全程平視前方,準確無誤地完成掛旗、解旗、升旗等流程。教練員魏子又說,幾個月艱苦的訓練,已經培養出升旗手們的手感,他們將在頒獎現場默契配合,不受干擾,順利完成升國旗這一莊嚴的任務。
“能站在大運會這樣的國際大舞臺上,我真的很興奮,我一定會珍惜機會,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大學生的青春風采。”益希央卓說。
為了夢想,我們準備好了
來自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的教師何翌,這次擔任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賽艇隊教練。
何翌介紹,本次中國代表團賽艇隊一共有50多名運動員,其中3名隊員之前沒有任何大賽經歷和背景,就是大家常說的“白板”,所以能參與這種級別的綜合性體育運動會對她們來說非常不易、意義不凡。暑假集訓,高溫的天氣對她們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非專業出身的她們很不適應。由于訓練量比較大,她們手掌上磨了很多血泡,只能手指裹滿綁帶堅持訓練,她們的體力、意志力和忍耐力都經受了極大的考驗。
何翌也曾是一名運動員,明白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對一名運動員的意義。“是的,備賽的艱辛顯而易見。作為一名教練員,我在集訓過程中不僅需要從技術上指導,而且要從心理層面進行引導。因為一名好的運動員必須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面對重大比賽要有永不放棄的體育精神。”何翌說。
集訓一月有余,何翌和隊員們自信從容地對著成都大運會大聲說:“我們準備好了!”
為大運會護航,我們準備好了
“變壓器1號柜29.1度,溫度正常。”午后,國網成都供電公司大運會電力保障隊隊員鐘輝和隊長王從亮戴好安全帽、背上工具包,開始了當天的第二輪巡檢。王從亮舉著紅外測溫儀測量溫度,鐘輝在旁邊做好記錄。他們完成配電室巡檢,來到戶外開始巡檢場館外電纜。烈日當空,熱浪撲面而來,兩人認真檢查著每一根電纜的狀態。十幾分鐘后,他們臉頰上已經汗流不止。
“我每天的行走步數都在三萬步左右,今天步數估計又是朋友圈第一名。”鐘輝笑著說,電力保障隊每天巡檢三到四次,每次約需一個半小時。
今年大運會恰逢夏季用電高峰期,保供電責任重大。成都大運會保障場所點多面廣,國網四川電力按照“劃線劃片、專人專班”原則,編制完成了567項保障方案,做到“一站一案、一線一案、一館一案”。
鐘輝所在的電力保障隊,主要負責成都露天音樂公園電力設備的保障工作。成都露天音樂公園將舉辦大運會閉幕式,每一根電纜、每一個插頭、每一盞燈都是重點保障點位。
“我們的要求是‘五個最’——最高標準、最強組織、最嚴要求、最實措施、最佳狀態,目標是‘四個零’——設備零故障、客戶零閃動、工作零差錯、服務零投訴。”鐘輝說,保電隊伍正全力以赴,高標準完成保電任務,確保大運會順利召開。
為來賓提供周到服務,我們準備好了
大運會不僅是世界大學生的聚會,也是東道主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大舞臺。連日來,抵達成都的記者越來越多,大運會主新聞中心也變得越來越繁忙。馬雪琪是本次媒體服務項目的負責人,她所在的團隊主要是為注冊媒體記者們提供工作環境、設施和服務,包括住宿、交通、技術、網絡、注冊、大運會信息服務等。
為了讓記者了解四川本土文化,東道主在主新聞中心安排了系列文化活動,如川劇變臉、青城武術等。馬雪琪略帶神秘地告訴記者,較傳統的表演有些不同,比如川劇變臉,變出來的可能是三星堆的面具、熊貓“蓉寶”的頭像等。
“證件如何領取?”“文化體驗線路什么時候啟動?”“餐廳幾點開始供應餐食?”……臨近大運會開幕,馬雪琪的手機大多數時間都處于“通話中”,各種情況不停地向她反饋、咨詢。為了更好地幫助媒體記者報道大運會,志愿者團隊特地配備了專員隨時接聽解答媒體記者的疑惑,“雖然很忙碌,但能為大家解決問題,我們都感到十分開心。”馬雪琪說。
讓世界了解巴蜀文化,我們準備好了
在媒體城市采風活動服務窗口,主辦方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媒體安排上、下午各三場次的城市采風。作為社會志愿者,成都市民肖興蓮熱情地向來賓介紹預約采風流程,她的本職是一名導游。
“我讀書時學的是商務英語。今年以來,成都旅游市場尤其火爆。我能感受到,對成都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成都博物館、金沙遺址等文化類地標受到熱捧。所以我特別想發揮專長,在大運會這個舞臺,更好地介紹巴蜀文化。”肖興蓮說,“隨著環城綠化帶的建成,很多住宅一公里之內就有公園,市民可以跑步、騎行。優美的環湖生態提醒著我們,投入體育運動中去,感受運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