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網訊 在江蘇揚中,“八一”建軍節前夕,一張特殊的“母子”合影被懸掛到了已經過世的“兵媽媽”唐秀英家中,一個歷時35年的感人“擁軍故事”似乎畫上了一個句號,但那800多個“兵兒子”一年接一年、一棒接一棒的“莊嚴承諾”已被永久定格在揚子江畔。
唐秀英和“兵兒子”們
35年前,唐秀英的兒子譚振林執行邊防任務犧牲成為烈士,兒子的戰友們在那一年莊嚴承諾:“媽,以后我們都是您的兒子,我們會接替烈士譚振林來照顧您。”這一承諾延續了35年,退役和現役官兵接力互動,前前后后有800多個“兵兒子”踐諾。
【資料圖】
家住江蘇省揚中市三茅街道新揚社區的譚正福,是“兵媽媽”唐秀英的長子,7月27日,他接到武警連云港邊防檢查站退役老兵陳洪富從鹽城射陽打來的問候“兵媽媽”的電話,遺憾地告知唐秀英已去世的消息:“母親已經過世了,以后不要再寄東西來了,實在感謝您,感謝你們!”電話那頭的陳洪富一度聲音哽咽,悲痛難抑……
35年前許下莊嚴承諾
1988年春天, 剛剛過完54歲生日的唐秀英,突然收到一封緊急電報:在武警連云港邊防部隊服役的兒子譚振林,在一次執行邊防緝私任務時與犯罪分子殊死搏斗,最終力氣耗盡,被旋流卷入水底,壯烈犧牲,年僅23歲。噩耗傳來,唐秀英如五雷轟頂,一下癱倒在地。
很快,譚振林的英雄事跡在家鄉傳播開來,送別譚振林的那天,來自武警連云港邊防檢查站的戰友列隊相送,不少當地百姓以及距離烈士家不遠的武警揚中中隊的官兵也自發前來送行。
當年與譚振林并肩作戰的陳洪富提及當時的情景紅了眼眶,他說,看著眼前這些跟自己兒子年紀相仿、也同樣穿著軍裝的孩子,唐秀英泣不成聲,她緊握著官兵們的手不愿松開,那種仿佛看到自己孩子的期盼眼神,以及一聲聲“再來啊!”的輕聲呼喚,都讓陳洪富意識到,官兵們的到來,給了老人莫大的慰藉。
“媽,以后我們都是您的兒子,您就是我們的媽媽!”當了解到,唐秀英老伴去世得早,多年來,獨自養育兩個孩子,生活十分拮據,如今又遭遇喪子之痛,更是悲痛欲絕。從那一刻起,武警連云港邊防檢查站戰友和武警揚中中隊官兵們一起許下承諾,接替烈士續寫親情,把唐秀英當作“媽媽”來照顧。這聲“媽媽”,一叫就是35年。
兵兒子踐諾形成“護媽筆記”
譚振林犧牲那年,第一批“兵兒子”們了解到唐媽媽居住的房屋存在多年漏雨、影響正常居住的情況,烈士喪事辦妥后沒多久,武警揚中中隊的官兵就帶著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以及維修打掃工具,再次來到唐秀英家中。官兵們幫她修葺了漏雨的屋頂和破舊的墻面,還為她換了一張新床。
醫務人員為唐秀英測量血壓
在這之后,“兵兒子”們隔三差五就去唐秀英家串門、幫助老人打掃衛生、陪老人聊天,每月請來醫務人員為她檢查身體,測量血壓、血糖,唐秀英生病的時候,“兵兒子”們都會送來藥品,燉好的雞湯、魚湯,并且輪流照看老人。每逢端午、重陽,官兵們還會將老人接到軍營一起包粽子、看演出,讓她感受親情的溫暖。
2020年冬天的一個深夜,正在執勤的武警揚中中隊官兵接到唐秀英打來的求助電話,電話那頭老人聲音微弱,得知情況后,官兵們立刻趕到老人家中,將她送到最近的醫院治療,并一直陪護到她脫離危險。30多年來,只要唐秀英有需要,只要一個電話,“兵兒子”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她的身邊,每次到來,官兵們都親切地稱唐秀英為“唐媽媽”。
“平躺時屈髖屈膝,腳置于高處,揉捏足跟后上方跟腱可緩解腿部疼痛……”此外,在武警揚中中隊的醫務室還有一本“唐媽媽護理筆記”,它的第一任主人是當時中隊衛生員張國慶,由于唐媽媽長年被腰腿病痛困擾,為方便更好地照顧老人,張國慶便開始用文字整理記錄,后來歷經5任衛生員,筆記續寫從未中斷。
唐媽媽逢人便夸兵兒子
母子間的牽掛是雙向的,2017年11月8日凌晨,揚中市長江大堤出現坍江險情,武警揚中中隊官兵第一時間趕往現場參與救援,奮戰6天6夜,成功排除險情。等到回營那刻,唐媽媽早已守候在了部隊門口,看著滿身泥濘的“兵兒子”們,唐秀英心疼落淚,嘴里不住念叨:“回來就好!回來就好!”
“兵媽媽”在軍營與“兵兒子”們共度佳節
“藥箱在床頭柜里,每個月要記得補充常用藥。”“天氣一冷,唐媽媽的腰腿疼就會發作,到時候要常來看看。”……2022年春節,武警揚中中隊新任指導員華斐上任時,老指導員史益斐與他一同來到唐秀英家中,一遍遍囑咐:“一點要把咱媽照顧好。”
35年來,唐秀英的“兵兒子”越來越多,先后有800余名官兵參與愛心接力。每逢新兵入伍、老兵退伍,新干部到任,揚中當地的武警官兵都要舉行愛心交接儀式。不少譚振林生前的戰友也一直和唐媽媽保持著聯系,逢年過節,他們會給老人寄來保健品、土特產。每次收到禮物,唐秀英都會給他們打去電話:“有時間記得回來,我這里永遠是你們的家。”
在唐秀英的抽屜內,有一張珍藏多年的照片——唐秀英八十大壽那天,官兵們手捧壽桃簇擁著她,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據唐秀英的大兒子譚正福介紹,那天,官兵們帶著自己榮獲的獎牌和證書來給母親過生日,唐秀英一遍遍撫摸著獎牌,逢人便夸:“我把一個兒子送到部隊,部隊‘還’我這么多‘兵兒子’,娃娃們個個了不起,我高興。”
如今,這張“兵媽媽”和“兵兒子”們的合影已經裝裱好,懸掛在客廳墻壁上。照片,無聲訴說著這段“擁軍佳話”和穿越時空的“莊嚴承諾”。(徐嵐 蔡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