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只有打造吸引人才的“強磁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讓人才與城市雙向奔赴、彼此成就。
2022年以來,常州市武進區委、區政府積極響應《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等國家政策號召,落實青年優先發展理念,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工作專班,將青年發展納入頂層規劃設計,明確提出建設“長三角青年發展友好型示范城區”,并被確定為全國青年發展型縣域試點。
【資料圖】
為持續深化試點工作,吸引服務更多青年來武進就業創業,2023年暑期,團區委聯合區委組織部、區人社局等部門共同舉辦“相約來‘湖灣’ 共創青年城”名校學子武進研學行,吹響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前哨”。來自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多所省內外知名高校的百余名青年學子在30天內走進武進、走近武進,在武進尋找自我歸屬感。
用心搭好青年就業
與產業發展的“連心橋”
“前方到站,理想汽車。”7月10日,“研學之旅”的青年學子們來到理想汽車、星星充電等武進的行業標桿企業,沉浸體驗“在職”白領,更在現場預定未來實習求職機會。
理想汽車企校面對面交流會
“本次‘研學之旅’以專業為導向、以產業為平臺,密切關注省內外與武進‘95X’產業體系發展需求相關的院校專業,在研學第一步即實現新人才與新產業的精確匹配。”團區委副書記周鋮介紹,在制定“研學之旅”行程時,就針對性地定制路線,促使青年人才與企業的供需匹配更精準。
“就職”體驗期間,青年學子還可直接與企業互動對話,讓政策供給傳遞得更為便捷。此外,我區還組織舉辦多場“零距離”人才政策推介會、就業實習座談會等,有效實現政策服務“送貨上門”,政策兌現“一鍵直達”。
近年來,武進始終鼓勵各路青年人才釋放激情、放手去搏。據統計,2022年武進區引進創新創業人才2.76萬名,其中87.7%為高校畢業生。
用情做好青年成長與社會融入的“指南針”
“武進區注重打造本土制造業全產業鏈,而這離不開園區規劃和建設。企業的入住和擴建、人才社區的管理和運營都需要我們專業的畢業生,武進的就業政策如何?”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22級建筑學碩士生郭爍說。
“在恒立液壓、星星充電、新譽集團等知名企業參觀交流時,我們與多家企業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更加了解不同企業的文化和價值觀,我個人的職業規劃和定位更清晰了。”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2022級建筑學碩士生杭航說。
“參觀了新譽集團和承芯半導體等企業,發現他們的發展理念和薪酬待遇都比較符合我的預期,也與專業相吻合。”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2022級材料科學與工程碩士生徐世偉這樣說。
參觀承芯半導體
7月13日,“就在吾徑”——2023年武進區暑期黨政實習、研學學子座談會舉行。會上,黨政實習、研學項目帶隊老師和學子代表暢談感受、提問互動,區委組織部、區人社局、團區委的相關領導和科室負責人為學子代表答疑解惑。
此外,“研學之旅”期間,團區委還組織來自同校的行業大咖、專家學者、企業高管為后輩現場支招,分享青春奮斗經歷,探討行業發展前景,解答青春發展困惑。“企業資深人事為年輕人傳遞應聘‘寶典’、提供企業招聘崗位,幫助學子們在未來實習就業時‘避雷’。”在周鋮看來,此類同齡人的趣味“battle”非常必要,所以研學期間還特別邀請暑期黨政實習的青年與研學學子一同交流,推動研學學子與本地青年輕松“破冰”,也助力他們建起在武“好友圈”。
用力譜好青年發展與城市發展的“共鳴曲”
“武進這座城市充滿了磁性!”在研學學子眼中,武進是有磁性的。
什么是城市磁性?
充足的就業機會、優越的生活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廣闊的發展舞臺……匯成一條條“磁力線”,牽引人才紛至沓來,生活于斯,奮斗于斯。
“這里的人才公寓好棒,我愛這健身房!”7月21日,本次“研學之旅”的最后一天,陳子揚到“青年驛站”的健身房最后打卡一次。他告訴記者,本次研學之旅,武進為學子們發放青年驛站“體驗券”,提供全程免費住宿,一站式滿足青年學習、工作、娛樂、社交等多元需求。
區別于國際人才社區,作為青年人才的“服務前哨”,團區委依托人才公寓配建“青年驛站”,為來武青年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費住宿,現已建成5家,投用各類房型120套,畢業季可滾動接收7200余人次。房間標配Wi-Fi、獨立衛浴等各種設施,備有服務卡、手繪地圖等貼心伴手禮,讓青年人才一到武進就有“小歡喜”。
游覽淹城遺址公園
值得一提的是,“研學之旅”還串聯起武進博物館、常州三杰紀念館、淹城遺址公園、“兩湖”創新區規劃展示館等常武地區獨具魅力的人文場館,讓研學學子在最短時間內感受到武進的歷史人文底蘊與未來發展前景。
“研學之旅”期間,來自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等省內外7所高校的學子還被聘為武進城市推介官,旨在以才聚才,厚植“青春留武”的發展志向,實現城市與青年的良性互動。
短暫的“研學之旅”告一段落。周鋮表示,下一步,團區委將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服務,馳而不息服務更多大學生來武就業創業,努力答好實現青年與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榮的這道發展“必答題”。
筑好政策、制度和配套服務措施的“招賢臺”,必將催生巨大的磁場效應,引得萬千鳳凰來,共創青年城。(王潔茹 記者 朱夢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