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波 梁坤
炎炎夏日,清華大學迎來一位特殊“學子”。來自江蘇徐州鄉土的一顆小芽苗,引來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農業科學院、清華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浪潮集團等科研單位、高校及企業共計17位專家學者的研討。
7月24日,“清華大學——江蘇新希望”智慧農業研討會在北京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大樓舉行,專家學者與中國芽苗智慧模式與產業方案供應商——江蘇新希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管理團隊,圍繞芽苗智慧產業如何植入“中國芯”展開了研討。
(相關資料圖)
科技賦能 小芽苗充滿大智慧
芽苗菜作為特殊品類的蔬菜產品,既體現出植物種子生長功能性物質的轉化過程,又富含種子主要營養物質,具有更營養更健康的特點。位于銅山區大彭鎮的江蘇新希望公司正通過發展智慧農業,讓“小芽苗充滿大智慧”“小芽菜實現大產業”。
推進農村產業興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解決用地問題是關鍵。在江蘇新希望公司帶來的宣傳片里,“特種芽苗產品生產區”的8間立體式生產區將廠房空間充分利用起來。“我們有‘三不爭’。”江蘇新希望公司總經理方勝表示,通過現代高效種植技術實現不與傳統農作物“爭地、爭肥、爭光”,從而為蔬菜安全供應提供解決方案。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智慧農業發展”。據了解,江蘇新希望公司正在探索一條通過生產智能化、管理數字化、產品溯源化和服務網絡化的科技創新手段,即以垂直農業的方式高效利用種子營養,以智慧農業的方式高效傳播營養,以功能農業的方式有效構筑健康的新模式,讓芽苗產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讓小芽苗植入“中國芯”。
研討會當天,清華大學網絡研究院李宗鵬教授、常石磊教授表示,將充分發揮清華大學網絡信息的專業優勢,發揮自身所長,推動清華大學與江蘇新希望公司有效對接,在智慧科技助農方面,為芽苗菜設計裝填“中國芯”。
“生產過程零添加,完全靠溫控、光補、噴淋等現代農業科技生產出十幾種口感清新的綠色芽苗菜。”江蘇新希望公司生產環節引來專家濃厚興趣。中國農科院呂國華博士認為,技術是企業發展的核心,活性水、富硒芽苗菜等底層技術應用方面應做好充分的技術儲備。
“由‘產品抓產業’、用‘產業抓鏈條’、以‘鏈條抓體系’。”江蘇新希望公司董事長劉雨平在介紹公司發展規劃時這樣表示,公司正全力打造中國第一家芽苗菜標準產業鏈,實現芽苗菜全產業鏈的科技閉環。農業部規劃設計院程勤陽研究員認為,創建芽苗菜細分領域的國內龍頭企業,江蘇新希望公司應該扛起這桿大旗,在引領芽苗食品全產業鏈發展的同時,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產業鏈標準。與此同時,通過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從而推動農業及其相關聯產業產值上升,為鄉村全面振興筑牢堅實基礎。
技術輸出 打造中國芽苗新高地
目前,新希望生態農業的智慧工廠以AI大數據為處理管理中心,對植物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CO2濃度以及噴水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為植物增產、企業創效等提供精準保障。“種子發芽生長成為蔬菜的過程,是營養轉換的過程,抓住這個階段做好研究是關鍵。”中國農業大學劉海杰教授多年從事芽苗營養研究,當天他從專業的角度分析和預測了芽苗產品的未來,并強調要抓住核心技術推出核心產品實現核心價值。
“芽苗菜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場景令我吃驚。”在看完江蘇新希望公司推薦宣傳片后,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系工程實踐創新中心主任陳一飛教授發出這樣的感慨。針對江蘇新希望公司以芽苗菜為切口發展智慧農業,陳一飛教授著重從“智能”與“智慧”之間的異同進行把脈,并給出了從自動化、智能化到無人化的農業生產“工廠化”發展思路。
去年7月1日,江蘇新希望公司投資5650萬元的有機蔬菜自動化生產線一期項目建成投產,主要生產芽苗菜,日產量18噸左右。今年2月,公司再投資6000萬元,新建10條自動化生產線,并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共建“數字農業與智慧農田管理聯合實驗室”及“芽苗菜質量檢驗中心”。
“下一步,我們將全力以赴開發功能性芽類食品,延長芽苗產業鏈,進一步提高芽苗產品精深加工度,加快推進國內高端芽苗菜產業化的進程,使中國的芽苗菜產業與國際接軌,并由此帶動中國芽苗產業的快速發展。”聽完各位專家學者的發言,劉雨平信心滿滿。他表示,要進一步輸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與核心技術的種子、裝備以及完整的產業鏈商業模式,從而讓芽苗菜裝上智能“中國芯”,推動“小芽菜實現大產業”,把江蘇新希望打造成中國芽苗產業開放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