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運河,流淌千年,如何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這一寶貴遺產,讓大運河煥發出新光彩?8月4日從無錫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即將于9月1日實施的《大運河無錫段核心監控區國土空間管控細則(試行)》,根據大運河無錫段的特點劃定核心監控區范圍,因地制宜實施規劃管控。
開發規模實施分類清單管理
(資料圖)
大運河無錫段主河道,指始于秦代開鑿奠定、經隋大業六年(610年)拓浚確立、唐至清代作為國家漕運航道并保存至今的江南運河無錫段,起于京杭大運河與直湖港河口,經黃埠墩、江尖、古運河(環城河)、清名橋、下甸橋,止于京杭大運河望虞河口。
《細則》中明確,核心監控區為大運河無錫段主河道兩岸各2000米的范圍。在確定核心監控區起始線和終止線的基礎上,劃分了建成區、濱河生態空間與核心監控區其他區域三類管控區域。其中,建成區是指在核心監控區內,城鎮開發邊界以內的區域和城鎮開發邊界以外的村莊建設區;濱河生態空間是指核心監控區內,原則上除建成區外,大運河無錫段主河道兩側各1000米范圍內的區域;核心監控區其他區域是指核心監控區內除建成區、濱河生態空間以外的區域。
核心監控區的國土空間準入實行清單管理,更精準有效地協調現實發展,控制開發規模和強度。建成區內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嚴禁實施不符合產業政策、規劃和管制要求的建設項目。濱河生態空間內,嚴控新增非公益建設用地,新增建設用地項目實施正面清單管理。核心監控區其他區域內實行負面清單準入管理,禁止大規模新建擴建房地產、高風險高污染產業等項目準入。
“一軸、四脈、十廊、八尖”
圍繞大運河無錫段的國土空間規劃,《細則》提出了“一軸、四脈、十廊、八尖”的空間結構。“一軸”即大運河綜合發展軸;“四脈”為白屈港、九里河—宛山湖、洋溪河、尚賢河等4條重要發展脈絡;“十廊”為五牧運河廊、錫澄運河廊、錫溧運河廊、梁溪河廊、北興塘河廊、伯瀆港廊、蠡河廊、梁塘河廊、秀水河—長廣溪廊、望虞河廊等10條生態景觀廊道;“八尖”為漕河尖、雙河尖、北興尖、伯瀆尖、香涇尖等5個文化產業節點,以及北尖公園、南尖公園、望虞尖等3個生態景觀節點。
無錫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編制《細則》過程中,重點對如何協調好文化遺產保護、生態保護和開發利用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將重點打造大運河綜合發展軸,穩定水網空間,拓展綠色廊道,挖掘文化資源,強化河口、河尖節點塑造,同時結合“生態、生活、生產”三生空間布局的優化,最終將大運河無錫段核心監控區建設成為兼具經濟發展、文化展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流量儲備的復合型區域。
在重要節點打造上,去年底亮相的運河藝術公園呈現了“新版”運河岸景,建設過程中融入公共藝術元素,實現了“人”“城”“園”的融合。目前,相關部門正在開展北尖公園、南尖公園、江南運河文化公園等節點設計、建設。隨著項目建設推進,市民游客對于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運河沿線將得到進一步滿足。
整體保護塑造自然和人文景觀
《細則》要求梳理運河沿線空間特色,提升空間品質,加強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對運河沿線建筑風貌、高度、視廊、風廊等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在建筑風貌上,將核心監控區分為北段(直湖港河口至北尖)、中段(北尖至南尖)及南段(南尖至望虞河口)三段進行風貌分段引導。同時細化風貌管控要求,將核心監控區劃分為老城傳統風貌區、現代生活風貌區、產城融合風貌區及山水生態風貌區四類風貌區進行管控。
在建筑高度上,老城傳統風貌區新建建筑高度實行高層禁建區管理。沿河區域的城鎮中心地區,新建建筑高度應通過城市設計研究確定,形成富有韻律節奏的沿大運河城市天際線;非城鎮中心地區,除臨水建筑外,臨水邊界線起200米范圍內新建建筑高度原則上不得大于建筑退讓臨水邊界線距離的三分之二。
在視廊上,根據城市歷史地標建筑、造型地標建筑和高層地標建筑等空間布局形成兩個層級的視廊控制要求。一級視廊包括重要歷史建筑、重要廊道、開敞空間與錫山、惠山形成的對望體系,主要涉及運河公園、人民路、梁溪大橋、北尖公園等地區與錫山龍光塔、惠山頭茅峰、電視塔及三茅峰之間形成的視廊空間。二級視廊包括一級視廊以外的能與錫山、惠山保持對望關系的主要組團節點,涉及中心城區高層建筑群、西水墩等與錫山、惠山主峰之間形成的視廊空間。
在風廊上,構建大運河—滬寧鐵路、錫澄運河、滬霍線、北興塘河、伯瀆河、貢湖大道—尚賢河等6條主要生態風廊,以及花苑村—李氏宗祠、惠山站鐵路線、東方紅大橋、滬宜高速、江海快速路、通惠西路、人民中路、永旺大橋、吳都路、菱湖大道等10條次要生態風廊。相關部門將通過強化全域空間形態、城鄉風貌的引導和管控,實現大運河沿線自然和人文景觀的整體保護和塑造。(念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