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三年蝶變,破繭新生。以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引領,我市著力建設長三角生態中軸,積極打通“兩山”雙向轉換通道。日前,常州破解“化工圍江”入選中華環保聯合會2023年減污降碳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長江常州段岸線總長25.8公里,曾是江蘇省沿江城市中長江岸線最短、功能布局最全、化工企業最密集、“化工圍江”特征最明顯的區域之一。新北區作為破解“化工圍江”歷史困局的主陣地,三年來,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綠色轉型發展,昔日化工企業的騰退舊址,已成為高質量綠色發展的前沿陣地。
距江岸不遠,市重大項目常州誠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EPS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中。該項目總投資約20億元,今年6月啟動施工,計劃明年3月建成投產,預計達產后年新增銷售約45億元。“企業高度重視安全和環保工作,相關設施設備均采用國際標準,目前已投入5000萬元。”江蘇誠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EPS項目總工程師許銘介紹,其中有一套廢氣處理設施,將對全廠廢氣進行集中處理。該項目采用了全國領先的生產工藝,不僅能在生產中降低能耗、減少“三廢”排放,產品還將通過保溫隔熱性能大大降低建筑能耗,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這個地塊原來是4家化工企業拆除的地塊,將近200畝。截至目前,長江常州段沿江共拆除化工企業47家,一公里范圍內化工企業全部‘清零’,一公里范圍外的騰退土地近850畝。”常州國家高新區長江大保護指揮部動遷騰退組組長高建強說,今后,這里將引進更加優質高效的企業,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破解“化工圍江”的同時,經濟“向綠而行”。新北區用實際行動守住了產業發展的生態“底線”,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提高了項目招引的環保“門檻”。
常州濱開區瞄準新材料、新醫藥等主力產業,牢牢守住長江大保護推進成果,明確“升級”的準入標準要從產業政策的相符性、工藝裝備的先進性、安全環保的友好性、能源資源的節約性,以及未來的可持續性等維度進行項目評估。近年來引進和培育了中簡科技、新創碳谷、合全藥業等一批領軍企業。2022年,新材料和新醫藥兩大產業產值分別同比增長26.8%和152.1%。
堅定不移推進綠色高質量發展,新北區還深入開展沿江生態環境“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專項行動,累計拆除內河非法碼頭191家、三無船和漁船445艘,整治排污口257個,完成城鄉黑臭水體治理248條,主要入江河流符合功能區水質要求,長江常州段總體保持Ⅱ類水質。
江水東流、碧波蕩漾;蘆葦搖曳、白鷺低飛。長江常州段,一幅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美麗畫卷迎面而來:3300畝生態復綠和5公里生態廊道全面建成,生態岸線占比全省第一;江豚、娃娃魚等珍稀魚類重現長江,戴勝鳥、黑翅鳶等十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和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鳥類也在長江生態廊道安家,沿江生態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