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繚繞,綠滿鶴鄉。射陽沿海“百里長堤”兩側,千頃生態森林迎風而立;黃海之濱,低(零)碳產業園區火熱建設;漁家歌謠、童話水鄉、星空營地,勾勒出一幅城景交融的美麗畫卷……
【資料圖】
搶先機、開新局,綠色低碳成為“破題之鑰”。縣委十六屆四次全會報告指出,要在綠色低碳發展上再攻堅、見成效,堅持發展與保護協同、產業與生態相融,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最鮮明底色。
呵護生態本底
PM2.5濃度為31.7微克/立方米、列全省全市第1名,空氣優良率79.9%,列全市第2名;2023年國家春季預警水質優良比例59.76%,較去年同期上升1.73%;全縣145個小型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達93.8%,專業運維比例達100%;上半年以來環境執法監管共出動2794人次,檢查各類污染源1347家次……
生態是射陽最寶貴的“家底”。近年來,我縣嚴格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論,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戰役,持續擦亮“生態”名片、厚植“生態”底色,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獲批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首次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生態環保必須一以貫之、一抓到底。縣委全會指出,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系統推進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深化開展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堅決扛起世界自然遺產地生態保護責任,加快生態安全緩沖區、日月島“生態島”試驗區建設,全力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和射陽河濕地修復工程,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
“我們將牢牢按照‘生態環境質量只能變好,不能變差’的剛性要求,咬定‘增’優良天氣、‘保’斷面優Ⅲ比例100%的目標,進一步找準薄弱點、發力點、關鍵點,持續強化污染治理攻堅,開展突出環境問題整治,確保標本兼治、長治長效。”射陽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積極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圍繞任務清單、項目清單、責任清單和指標體系,排定工作計劃和年度任務,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信息化數字平臺作用,推進區域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勇當“碳”路先鋒
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弄潮兒向濤頭立。近年來,在省市委的關心和大力支持下,我縣全方位踐行“零碳”理念、探索“零碳”路徑,以提速奔跑、打造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的生動實踐,在綠色低碳轉型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深圳活動、5·18投資環境說明會等重大經貿活動上作專題推介,斬獲入園項目11個,總投資130億元;推動園區現有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建成近零碳排放示范工廠3家,獲SGS零碳工廠認證;攜手中科院電工所建設國內首個15兆瓦風電機組實證平臺,推進國內海上風電領域首個國際化合作交流平臺“創新使命”項目示范基地……
站在“兩個大局”的歷史洪流中,我縣“碳”路先行、勇當先鋒,在綠色低碳發展新賽道上破立并舉,一系列日新月異的發展成果不斷涌現。從宏闊的時空坐標中審視園區發展的“時”與“勢”,縣委全會明確指出,要圍繞“能源清潔化、產業綠色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全面推進射陽港低(零)碳產業園建設,加強數字技術、低碳技術和能源技術的耦合應用,建成智慧物聯網,加快推進漁光互補項目并網,射陽港電廠2×100萬千瓦高效清潔燃煤發電機組投入運行,10家企業通過“零碳工廠”認證,爭創國家級綠色園區。
就做好下一步工作,射陽港經濟開發區負責人表示,將聚焦零碳極致目標,在溯源方面主動對接省國網加快重點輸變電工程建設,聯合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等探索設立國家綠色認證示范點,聯動中國能源研究會等合作共建電碳耦合數字化中心;在認證方面加快推動省海上風電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CQC新能源創新基地等檢測認證類項目建設,借助SGS、必維等國際權威認證機構等專業優勢,加快推進“零碳綠碼”應用,實現國際多邊碳足跡標識互認;在應用方面鼓勵園區企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加快推動零碳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等公共建筑改造以及“零碳長廊”、沿河路改造等配套工程建設。
做靚美麗經濟
前段時間,縣融媒體中心制作的一則以232省道岡合線射陽段為背景的短視頻沖上熱搜,引發萬名網友“刷屏式”點贊。視頻中,兩側水杉行道樹與北側林場樹木翠浪層疊、渾然一體,令網友感慨:“一個轉眼幾十年彈指間,當前種植的水杉苗,現在都已長大成林……”
背后彰顯的正是射陽多年來以“大手筆”推進“滿城綠”的不輟行動。近年來,我縣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持續掀起綠化造林熱潮,大力推動文旅資源融合,不斷拓寬從“美麗資源”到“美麗經濟”的轉化通道,日月島To Be Village“未來鄉村社區”建成開放,特庸王村創成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泊心·黃沙港”入選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建設單位,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9.2億元。
推窗見綠、開門見景,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城景交融正讓“詩與遠方”成為市民家門口的日常。“要堅持系統觀念、跨界思維,加快建設芯谷里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推動日月島To Be Village、鶴鄉菊海等特色景區串珠成鏈,一體化推進‘生態百里’特色風貌帶和‘農業旅游1號線’建設,打造濕地旅游、濱海旅游新模式,年內創成3A級旅游景區1家,全年實現旅游綜合性收入50億元以上。”縣委全會報告明確提出。
“我們將不斷完善提升日月島康養旅游度假區、黃沙港旅游度假區等項目業態,推動童話水鄉、桑樂田園三期四季果園、果桑木屋、鶴鄉菊海融合發展項目鄉村體育游園等項目加快建成投運。”縣文廣旅局負責人說,接下來要契合暑期等重點時段,突出夜游、夜市、夜娛等項目,持續辦好黃沙港開漁節、菊花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文旅活動,積極推進全縣景區景點、酒店民宿合作共贏,豐富景區+酒店、+民宿等聯動業態,助推文旅市場消費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