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記者來到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黃碼港的糧食和物資儲備物流中心項目現場,運輸車輛來來往往,焊接聲、切割聲、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作業,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據悉,該項目由清江浦區軍糧供應站投資建設,總投資2億元,占地122畝,規劃建筑面積60607平方米(計容面積82348.4平方米)。項目建筑主要包括10幢平房倉(其中5幢低溫保溫倉)及烘干房、檢測中心、機械棚庫、一站式服務中心等配套附屬設施總倉容10萬噸,日烘干能力240噸。
項目經理李建軍介紹,項目于2021年1月動工,目前累計已完成投資1.3億元,占全部工程投資1.6億元的80%;檢測中心、機械棚庫、一站式服務中心、配電房等配套用房外墻真石漆及室內裝修,以及1到5號倉室外管網及路面恢復、6到10號平房倉室內外飾面工程已基本完成;烘干房、制氮機房、配電房設備安裝完成約90%,室外配套管網完成約20%,預計8月底竣工,9月底投產。
清江浦區發改委副主任丁紅雨介紹說,項目運用現代數字技術將傳感、識別、物聯網等技術設備,與現有的儲糧設施設備相集成,以數字化信息監測在庫糧食質量和糧庫的購銷、儲藏、管理等業務流程,實現單倉管理可追溯、糧庫作業自動化和管理智能化,建設現代化智慧糧庫。
“比如倉儲業務,我們從傳統人工和紙質單據的管理模式,逐步過渡到電子識別、自動信息錄入、網絡傳輸,實現業務數據電子化、作業單據無紙化、管理流程規范化。”丁紅雨說,我們利用多合一智能綜合糧情測控系統,逐步實現溫度、濕度、氣體、蟲情等數據的自動采集,通過智能決策模型判斷,實現通風、熏蒸、調溫、氮氣儲糧等糧油倉儲保管作業的智能化控制,讓糧食長期處于適合的溫度、濕度環境下,減少糧食“呼吸”,進入“休眠”狀態,發揮“抗衰老”作用,實現“凍齡”,確保儲糧品質。
此外,項目通過熱敏傳感、電子巡更、自動報警等技術手段,實現儲備庫安全保衛的自動化控制,并利用信息技術,對庫區內的倉儲設施等進行三維圖示化建模,與儲備庫業務管理系統、遠程監管系統、傳感設備進行對接,實現儲備庫管理的可視化。
自項目開工以來,清江浦區發改委高度重視糧庫項目建設,組成工作專班,全程督導項目建設施工,全力幫扶協調解決項目施工安全、質量、進度等問題,確保項目建設整體推進有力有序。同時督促施工企業和監理單位落實好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扎實開展好安全生產教育,嚴格施工防護,同時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施工安全。
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是加強區域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建設、保障糧食供需平衡,確保轄區和周邊地區糧食安全的重要工程,將有效緩解現有糧庫點多分散、倉容規模小和設施老舊等問題,對提升全區糧食儲備水平、保障儲備糧的質量安全、完善應急保障能力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后期將進一步加快項目建設工作,盡早實現投產達效,同時結合黃碼港水運物流吞吐量高、智慧物流港水路陸路轉運效率高、糧食倉儲儲能高等綜合優勢,努力實現“安全儲糧”向“智慧儲糧”躍升,守好老百姓的“米袋子”。
今年以來,清江浦區堅持“項目為王、環境是金”工作導向,聚力打造“四最”營商環境,緊盯“依托黃碼港,規劃建設長三角北部食品加工和糧食儲存中心”目標任務,深度發揮黃碼港綜合優勢和益海嘉里龍頭效應,抓牢市海關進境糧食監管場地和食品農產品檢測中心項目落地契機,圍繞水運物流、糧油加工、預制食品、功能食品、食品檢測等方向持續招大引強,形成“以港促產,以產興港”優質循環,全面做強“開放融合創新”的港產一體化食品產業園,為淮安打造千億級食品產業基地提供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