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依運河所生,靠運河所長,無錫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運河文化,訴說著千年歷史變遷。而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隨著大運河文化帶無錫段建設的不斷推進,運河文化也在不斷注入新內容,激發文化新活力。近期,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內又多了兩家“顛覆常規”的實體書店,一家是由出版機構讀庫開出的全國首家線下書店,另一家則是由本地文化品牌古德拉克創辦的水塔書店。
大運河畔“書香氤氳”
沿著大窯路前行,在伯瀆港附近,可以看到讀庫書店的標識。“我是讀庫的忠實讀者,喜歡這個出版社獨樹一幟的風格,知道線下書店開在了無錫,很驚喜。”“00后”學生李昂楊光專程帶著外地來錫的朋友到書店。他告訴記者,書店外幽長的巷子、青石板老街和高低起伏的河畔老屋都很有意境,而店內漫畫、游戲手稿等書籍正是他的心頭好。記者在現場看到,書店采用美術館式陳設,也有溫馨的閱讀空間。“除了人文社科類書籍,我們精選了讀庫書籍中讀小庫、漫編室、御宅學三大品類以及任天堂游戲體驗內容。”書店主理人徐可悅告訴記者,之后還將結合讀庫資源,舉辦新書發布會、文化沙龍等文化活動。
與讀庫這一全國知名的出版機構從線上“走到”線下不同,在南長街玩具廠倉庫內的水塔書店則是一家錫城“原生”的獨立書店。穿過園林式的庭院,走進書店,拉美文學、愛爾蘭文學,詩歌類、音樂類等書籍一應俱全。小眾化、精品化的選書邏輯,令書店擁有了黏性較高的讀者群體。記者來到書店時,工作人員正在布置詩人布考斯基紀念展,地貼、墻面甚至是椅背、桌面都“安放”了詩人的故事,整個書店空間都被詩歌所覆蓋。“由我們發起的這個活動已經吸引了全國近40家獨立書店的參與,在小紅書上關注的粉絲有幾十萬人。”書店工作人員范范告訴記者,8月16日晚上舉辦了線上詩歌分享會,與詩人相關的書籍也成為書友們的熱門首選。而書店二樓還在持續的方文山和丁武的聯名畫展,已經吸引了不少樂迷前來打卡。
混合經營匯聚多元文化
“讓實體書店與城市長期共存、共同繁榮是實體書店轉型的重要方向。”在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桂秋看來,實體書店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溫度、深度與思考。而這兩家新書店的出現,也令人們看到了實體書店更多的可能。“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年游客接待量2200萬人次,通過混合經營書店會擁有更強的文化傳播力。”徐可悅告訴記者,讀庫選擇在無錫開出首家線下書店,是因為與古運河德懋堂酒店品牌的合作,新穎的分散式酒店,除了能夠給予讀庫獨立的、更有發揮的空間外,還能帶來穩定的閱讀群體。
水塔書店則構建起讀者與出版社的強鏈接。7月底,書店舉辦了“出版人8分鐘演講”的分享活動,邀請到了來自全國6位不同出版社的出版人。“我聽了群島品牌負責人秦蕾的演講,對城市與建筑書籍關系充滿了好奇。”“原來出版人的生活是這樣的。”來到現場的聽眾都表示受益匪淺。除此之外,繪畫、詩歌、藝術展、樂隊演出等多元藝術的融合,令這里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聚集的文化空間。這次布考斯基紀念展的策展人之一黃玥瑩,是來自深圳大學的大四學生,她正是看到了書店的暑期實習崗位,才第一次來到江蘇、第一次來到無錫,并打算在畢業后繼續留在無錫。
文化傳承賦能當下生活
運河文化滋養了無數人,而今也在賦能新的文化場景。記者現場看到,讀庫書店的書架使用了灰磚式的設計風格,靈感來源于書店旁的古窯群遺址,興起于明代的窯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運河與伯瀆港交會處一帶曾是無錫磚瓦生產貿易的集散地。希望通過書店內的這些設計,能喚醒人們對古窯的記憶,把過去、現在聯結起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再生。”徐可悅告訴記者。而水塔書店直接用不少無錫人的城市記憶——水塔來命名,充滿了對城市的脈脈溫情。“未來,我們將以書店為載體,策劃有全國影響力的內容,還會展示與本地相關的音樂、繪畫、詩歌等作品,吸引更多書友來到無錫,為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盡到我們的力量。”水塔書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當下,江南古運河旅游度假區正在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目前每年人流量3000萬人次,預計到2025年將達5000萬人次。“如何供給更優質的城市文化產品,讓來到這里的游客能夠更好地了解無錫、傳播無錫,實體書店是最好的載體之一。”梁溪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運河畔需要構建新的文旅消費場景,以新場景催生新動力、釋放新活力,推動文商體旅高質量融合發展。(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