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捕后,漁民怎么辦?作為長江禁捕退捕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江蘇共計4萬多漁民退捕上岸。漁民就業安置和社會保障事關長江禁漁退捕工作成敗,事關廣大漁民當前生活和長遠生計。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參加了江蘇多地退捕漁民就業幫扶調研,在漁民轉產就業上,不少地方探索出了漁民穩崗致富新路,發展漁業產業、引導轉產就業、落實富民創業政策、政府購買服務、開展定向招聘、提供公益崗位等措施,多渠道推進禁退捕漁民轉產轉業,消除“零就業”家庭,讓漁民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江蘇退捕漁民就業幫扶有聲有色,這些“江蘇特色”和做法,鼓勵漁民從事帶有“魚腥味”的工作,落實退捕漁民在漁文化保護傳承、特色水產品加工制作等方面成果,在政府的幫扶下,越來越多的退捕漁民成功轉產上岸,開啟新生活,譜寫出魚米之鄉新“漁家樂”。
(資料圖)
有保障,幫扶漁民安心退捕“上岸”
江蘇是長江禁捕退捕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共計有4萬多漁民退捕上岸。江蘇省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專班段斌感觸頗深,今年是長江十年禁漁第3年,江蘇在退捕漁民就業、創業等方面予以扶持,送崗位、送技能、送服務,全方位、多渠道地保障退捕漁民的生產生活,確保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發展,江蘇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幫扶漁民安心退捕“上岸”,幫扶力度大,得到廣大退捕漁民肯定,獲得人社部、農業農村部贊譽。江蘇七部門合力推進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出臺《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漁民社會保障專項行動方案》,參照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辦法對退捕漁民進行安置,確保符合參保條件的漁民落實社保待遇。對于生活困難退捕漁民,江蘇省民政廳出臺了《關于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困難漁民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針對困難情況,分類開展救助。江蘇省人社廳就業處徐小文介紹,2020年末,江蘇就建立精準到人的基礎臺賬和數據庫,確保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愿望的退捕漁民,實現就業創業或處在就業準備之中。通過發展產業、務工就業、支持創業和公益性崗位四個“一批”,幫助退補漁民及時就業,引導漁民參加政府補貼的職業培訓,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術或就業技能,做到上岸就業有出路。
在泰興市濱江鎮印橋小區,凌晨6點多,退捕漁民單金女已經帶著幾名保潔打掃衛生,她現在是小區保潔員。“上岸后,上級落實了很多政策,自己也努力尋找出路,鎮里組織了保潔技能培訓,鼓勵我們學習一技之長。”單金女告訴記者。
今年34歲的劉子洋,家住宿遷市臨淮鎮二河村,禁捕退捕之前,劉子洋長期在洪澤湖上以捕魚為生,禁捕之后,失去了生活來源,因劉子洋是三級殘疾,外出務工不方便,鄉鎮勞保所拿出一個公益性崗位名額,工資標準不低于最低工資標準,幫助他實現了再就業。
在南京高淳區、蘇州吳中區等地退捕漁民就業招聘會上,記者注意到,招聘會為幫助上岸漁民再就業送崗位,提供裝配工、保安、保潔員等多個崗位,招聘的大多數企業最大限度放寬條件,只要求初中及以下學歷,還有不少崗位對工作經驗未作要求,只要求吃苦耐勞,提供不低于2000元的月工資。為幫助退捕漁民真正走上岸、立住腳,江蘇各地還推出了針對退捕漁民的職業培訓,讓退捕漁民轉產“有出路”。為幫助退捕漁民開啟新生活,各地政府部門為退捕漁民送服務在政府的幫扶下,越來越多的退捕漁民成功轉產上岸。
穩得住,促進退捕漁民轉崗創業迎接新生活
“從前老想怎么捕魚,現在總想如何護漁。”上午8點,謝洪兵來到長江靖江段夏仕港碼頭,走上護漁船,到長江江面巡航護漁。今年57歲的謝洪兵,“漁齡”超過了40年,曾是靖江漁業公司最高產的捕魚能手之一。長江退漁禁捕,靖江1000余艘漁船拆解,謝洪兵等4000余名漁民全部退捕上岸。謝洪兵熟悉江流河道以及捕撈,參加了靖江市組成的19名長江退捕漁民護漁隊。謝洪兵家三代打魚,只有謝洪兵從捕魚人變成了護漁人。謝洪兵說,從前老想怎么捕魚,現在總想如何護漁。2020年政府推出了針對漁村的危房搬遷工程,謝洪兵以低于市場價的價錢拿到了一套新房。謝洪兵對記者說,“想起當初上岸時,妻子看著漁船被拆解流淚,現在我們夫妻兩人一個護漁,一個在家打零工,想著裝修新房,每天挺開心。”
開心的退捕漁民還不少。在太湖退捕漁民座談會上,無錫市濱湖區藍藻打撈隊隊長周小弟說,“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很好”。蠡園水利站站長王昌滿坦言,“2020年,這幫退捕漁民需要安置,當時蠡園街道退捕漁民只有14個人,胡埭鎮有24個,總共38個退捕漁民。太湖正好需要藍藻打撈,濱湖區人社局開發了公益性崗位,成立了藍藻打撈公司,這些有過硬的船上功夫的漁民,正好發揮了所長。”據介紹,濱湖區238個漁民退捕當年全部安置。
泰興市東江社區原為泰興市第二捕撈公司,退捕漁民高鑫奇沿街新開了一家高記生鮮蔬菜店,每天忙碌到晚上八九點,高鑫奇表示,在熟悉的地方工作,能夠兼顧家庭,社區經常主動為自己開店上門服務,很滿意。記者調研發現,除了漁業安置、企業安置、政府兜底、公益性崗位,不少地方還通過項目建設,強化產業帶動產業引領,形成了“村集體增收、退捕漁民受益”的多贏局面。宿遷市泗洪縣徐圩食品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注冊成立,產權歸屬村集體所有。公司采取“租金+分紅”的分配機制。每日可生產香辣螺螄約4000罐,帶動退捕禁捕漁民就業20人,預計今年銷售額達到208萬元,利潤24萬元,可帶動村集體增收10萬元。
能致富,“捕轉養”為退捕漁民打造“金飯碗”
遙望夏季的駱馬湖上,東西成行、南北成列,一排排漂浮式凈水網箱隨風蕩漾。2021年,駱馬湖1679艘退捕漁船、3227名退捕漁民全面退出。江蘇省駱馬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精準幫扶,把握發展大水面生態漁業有利條件,考慮退捕漁民長期以漁為生特點,推行“捕轉養”這種跨度小、易上手、適應快的轉產就業形式,助力退捕漁民“造血式”轉產就業。為就業能力較弱的大齡退捕人員、零就業家庭成員和困難家庭人員,量身打造凈水網箱安置項目,幫助246戶退捕漁民成功轉產就業,帶動576名退捕漁民從事零投喂的鰱、鳙網箱養殖和銷售,促進每戶退捕漁民年均增收5.6萬元以上,成功探索出一條既保留退捕漁民“親水”情懷,又實現湖泊漁業順利轉型的新路徑。對首次養殖漁民和家庭困難漁民,實行黨員結對“一對一”幫扶,全力打通“捕轉養”技能入戶“最后一公里”。
在宿遷市退捕漁民零工驛站,江蘇省人社廳居保處史琨告訴記者,驛站是政府了解退捕漁民的就業意愿、社保參保及政策享受等情況,幫助漁民轉崗就業安置,扶持自主創業的場所。針對退捕漁民集中、經濟發展困難的市、縣(區),省級層面建立分包聯系制度,開展定向結對幫扶,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傾斜支持,挖掘農業領域產業資源,支持并指導退捕漁民組建或加入地方合作組織,積極引導其發展鄉村旅游、綠色水產養殖、休閑農漁業、農漁產品加工、農漁業電商、農家樂等產業,利用原有技能,拓展就業出路,促進增收致富。
家住宿遷市臨淮鎮的賈志明,退捕禁捕前和妻子在洪澤湖從事季節性捕撈,年收入5萬元左右,退捕后,賈志明到鎮便民服務中心辦理了15萬元退捕漁民貼息創業貸款,承包20畝內塘、30畝外圍塘口,“退捕后轉型養殖年收入10萬元左右,比季節性捕撈收入高得多,還不用每天在湖里風吹日曬的,生活比以前更有保障了。”賈志明說。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丁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