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正值青春”的新型研發機構,已經在產學研融合、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集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了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在今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2022年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江蘇省、湖北省、山東省、廣東省和重慶市新型研發機構數量位列全國前五。五省市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共計1446家,占全國總量的59.95%。其中,江蘇省數量最多,達到555家,占全國總量的23.01%。江蘇是如何激發新型研發機構活力,讓其在技術供給、人才引育、成果轉化、企業孵化、金融賦能等方面向深層次拓展?記者進行了探訪。
(資料圖片)
聚焦關鍵技術突破,加快成果轉化速率
《報告》顯示,投入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圍繞創新鏈和產業鏈融通布局開展多元業務,新型研發機構“新”內涵進一步凸顯。
“選擇大于努力。”在江蘇碳氫元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總經理趙強看來,以需求為導向找到合適的科研方向尤為重要,繼而推動技術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那么,如何找尋科研選題?他認為,要從戰略性原則、開拓性原則、價值性原則、可行性原則四個方面入手,緊密符合國家或行業戰略需求,解決長期困擾行業的難點和痛點,具獨創、新意,能解決重大工程難題或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具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要具有可行性,既有科學理論做支撐,又具備工程技術落地的主客觀條件。”
于是,江蘇碳氫元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抓住了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先機。煤炭是我國的主體能源,2022年我國煤炭產量44.5億噸,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但同時,我國煤炭資源稟賦差,高含水煤炭儲量占比25%以上,含水率高達20~45%。趙強介紹,煤炭脫水提質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主要途徑之一。每降低10%水分,噸煤熱值提升600大卡,燃煤效率提升1.8%,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15%,實現清潔化和綠色化發展。“同時,煤炭降水可節省鐵路運力,增加運輸半徑,提升煤炭資源輻射區域,保障能源安全。”
新型研發機構,需要聚焦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并開拓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南京工大膜應用技術研究所研發負責人周劍介紹,化工廢水污染物的復雜性和高含量,傳統的處理方法難以達標,團隊針對上海某石化公司膜污染嚴重,回用水外送量大幅減少,嚴重影響運行效率和生產成本的問題,以高品質國產膜組件代替進口膜組件,運行情況及出水水質穩定,節約成本約1600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進一步降低了環境污染的風險。
“良好的伙伴關系,協同作戰的合作平臺,是新型研發機構堅實的后盾。”周劍說,公司由南京江北新區、南京工業大學、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膜所團隊共同投資成立,作為江蘇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南京市首批新型研發機構,依托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臺,向聚集行業龍頭,打造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成為我國膜技術研發創新高地邁進。
加速科創生態自我循環,撬動金融杠桿
新型研發機構在集聚高層次人才、技術、研發等方面,為解決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難題提供了新思路。新型研發機構如何在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中發揮引領作用?常州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劉從峰認為,要直面科技創新體系的痛點。科創體系在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產業培育“三足鼎立”的發力點中,助推技術成果發現,賦能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創生態的自我循環。
“新型研發機構,首先,是研發機構!”在劉叢峰看來,新型研發機構技術是根、服務是徑,聚焦戰略產業技術研發,服務行業共性技術。他以常州光電所為例,光電所立足核心技術,為空間站建設和神舟系列載人飛船等國家重大項目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圍繞地區企業技術需求,解決行業共性難題,提供技術服務。
“項目孵化落地只是第一步。”劉叢峰提醒,新型研發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引入者、助力者、融合者和收益者。要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全生命過程,整合是“魂”,轉化是“本”,要促進創新平臺資源整合,加速科技轉化產業集聚。“例如共建聯合研發實驗室,一攬子系統化解決難題,幫助項目在場地過渡、關鍵設備籌備、對接政策資源、人才項目申報、金融資源等方面發力,打造創新平臺資源整合器。”
“助力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既要‘頂天’,攻堅尖端科研,也要‘入地’,助推高新產業項目孵化能力,研發、孵化,雙輪驅動。”劉叢峰說。
系統布局,促進成果轉化。清研華科新能源研究院副總經理錢俊介紹,目前清研華科新能源研究院已孵化38家初創企業,打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智慧新能源產業孵化平臺、智慧新能源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的“組合拳”。
“一手牽用戶,一手牽院所。”江蘇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研究院執行主任顧紅星介紹,公司與南航、山大、北航等高校合作,尋求堅實基礎支撐。同時,面向中國商飛等高新技術領域企業,以及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龍頭企業,滿足用戶需求。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工程師黃欣科同樣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創新中心在政產學研方面緊密結合,聯合清華大學、西安交大、哈工大等高校開展基礎理論攻關,并聯合上下游優勢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與應用示范,完善產業鏈,培育市場。
新型研發機構資金投入大、建設周期長,這就需要撬動金融杠桿作用,推動科創投融資,注入金融活水,保障新型研發機構健康成長。錢俊介紹,研究院設立盈華科創基金,并與力合資本、達泰資本、孚威創投等資本達成戰略合作,為初創科技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為保障海德氫能良性發展,2022年3月,研究院發起了融資,英諾天使基金、真格基金、清研華科新能源研究院、水木清華校友基金進行了投資,融資金額數千萬元。
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破解高端人才困境
為了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大連理工江蘇研究院與重點產業園區共建區域產業創新中心,包括徐州工程機械創新支持中心、金壇創新中心、蘇州相城創新中心等。大連理工江蘇研究院副院長查志鋒介紹,這些中心承擔區域產業需求搜集、區域創新支持團隊建立、區域技術商業運營、技術孵化器運營與管理,是江蘇研究院服務區域的有效載體和具體形式。“建立區域產業技術創新支持中心,將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讓創新支持產業、產業拉動創新,是企業創新生態系統的能量之源。通過數字化的人工智能網絡,在創新要素非集聚的區域建立創新支持中心,實現低成本創新。”
“成為企業創新資源的管理中心、知識產權的保護中心、企業技術貿易中心、企業戰略研發的決策支持中心與高端人才引育中心,鏈接全球開放式創新網絡。”查志鋒說,除了與重點產業園區共建創新中心,大連理工江蘇研究院還探索與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幫助企業建立“低成本、充分保護、持續迭代”的精益創新模式,幫助企業找到可以依賴的專精特新路徑。“目前研究院累計服務企業700余家,累計孵化培育企業近160家,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攻關項目180余項。”
科技人才困境,是目前中小城市較為頭痛的問題。華北電力大學揚中智能電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穎濤坦言,揚中市是鎮江市下轄縣級市,是遠近聞名的“電氣島”、“光伏島”、“長江制造業走廊”,是聞名全國的“中國工程電氣名城”。然而,揚中也面臨著科技人才困境,優質人才爭奪激烈、人才單向流失、人才培養落后等問題突出。同時,企業升級面臨困境,當地企業發展方式單一、缺乏技術創新等因素,普遍面臨轉型周期長、成本壓力大等問題。
“目前,高校產教融合深度還不夠。”趙穎濤認為,目前許多高校人才培養以學科為中心,知識體系相對靜態化,與工程實踐脫節嚴重,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相對產業技術迭代速度滯后。
如何彌補人才缺口,打破人才困境?趙穎濤談到,共建科研平臺不失為一個良策。研究中心通過政府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高校提供學術創新和科研指導技術支持,企業提供橫向課工程依托等業務支持,共建科研平臺。同時,將人才培養與市場對接,打造產學研一體化培養體系,開設實踐型、融合項目制等課程,共育創新人才。“五年間,已累計培養研究生156人,為企業輸送技術扎實能力過硬的人才隊伍,涵蓋電氣、新能源、電子、人工智能等領域。”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