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交匯點訊 記者30日從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獲悉,江蘇作為全國首批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試點省份,自2018年起實施以來,江蘇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先后組織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等十多家農業科研院校及推廣單位,聚焦優質稻麥、特糧特經、應時瓜菜等近30個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科技與產業協同、院校協同、院校與推廣單位協同、農科教與新型經營主體協同、產業鏈協同、線上線下協同”六個協同,在興化、泗洪、高郵、睢寧、海安、泰興等60多個縣(市、區)累計實施協同推廣計劃項目42個。
實施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以來,江蘇緊緊圍繞保供增收主題,突出糧食產業,兼顧其他重要農產品和特色產業,以機制創新為主基調,以農業重大技術為牽引,探索國家省市縣鄉戶(村)“六級聯動”、政產學研推用“六位一體”的上下貫通、左右銜接的協同推廣服務新機制,為破解科研與推廣兩張皮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協同組建產業技術推廣聯盟和縣級產業聯合體。聚焦各優勢產業,協同省市縣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農技推廣部門、生產加工流通產業鏈上有關單位,分別組建成立江蘇省優質稻米產業技術協同推廣聯盟、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聯盟、生豬產業技術協同推廣聯盟、葉菜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聯盟、梨產業聯盟、肉鴨集約化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協同推廣聯盟、優勢特色水產品產業技術協同推廣聯盟等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42個,實行“科研教學+推廣”雙首席制及“+企業”三首席制。聚焦各優勢產區,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鄉土專家、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吸納省、市專家參加,協同打造成立海安大米產業聯盟、盱眙縣小龍蝦產業技術協同推廣聯盟等縣級以上區域產業技術聯合體(聯盟)60多個。圍繞項目實施,“兩聯盟”聚焦產業實際,以保供增收為己任,實現科技支撐;聚焦共性難題,以科技需求為目標,實現主體滿足;聚焦機制探索,以開放共享為理念,實現多方共贏。
協同開展農業重大技術集成熟化與示范展示推廣。依托科研教學單位繁種基地和集成試驗基地,建立區域示范基地和農技推廣基地,構建“兩地一站一體”鏈式技術推廣模式(即農業科研試驗基地+區域示范展示基地+基層農技推廣站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建立縣級(區域)農業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66個、鄉鎮(村)農技推廣基地392個;在區域示范基地和鄉鎮推廣基地分別配套建設專家指導站和專家工作室,構建“兩站”模式,累計建設專家指導站172個、專家工作室(站點)292個,累計派駐駐站指導專家564人次,吸納縣鄉農技人員948人次。各項目單位遴選重大技術成果,集成技術體系,制定整體技術方案,協同推廣“南粳5718”、“南粳9308”、“寧香粳9號”、“農麥88”、“蘇翠1號”梨、“玉秀2號”黃瓜、“長江2號”河蟹、“數豐1號”羅氏沼蝦等主推品種,以及“優質食味水稻品種選擇與綠色優質生產技術”“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稻茬小麥精控機械條播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稻茬小麥緩釋肥料減施增效技術”“大豆玉米間作套種技術(2018年)”“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與非洲豬瘟防控技術”“肉雞全程高效籠養關鍵技術體系”“精品蔬菜采后商品化處理保鮮技術”“奶牛場養殖廢棄物循環利用和農牧耦合技術”等標志性、關鍵性重大技術(模式)160多項。
協同探索適應不同產業、不同區域、不同層級、不同主體的各種新型服務模式。形成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協同推廣新機制。如南京農業大學牽頭實施的項目均實行“兩地一站一體”鏈式農技推廣模式和線下建聯盟、線上做服務的“雙線共推”服務模式,并推進種糧主體對接加工交易平臺,成功實踐優質小麥全產業鏈“種糧一體化”訂單生產服務模式;揚州大學探索應對不同推廣環境的“1+1+1+N”等多類型技術推廣與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需求關聯與利益有效聯結的全產業鏈協同推廣機制,創新“技術專家/部門+農資服務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家庭農場/農戶”的“公益+有償協同服務”模式,項目集成的“稻麥豐產技術‘五元聚合六型并推’推廣模式創建與應用”榮獲“2019—2021年度全國農業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合作獎”;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在“即研即推”模式基礎上,瓜菜、桃、稻米等項目創新實施“產—政—研—推—農—媒”等多元協同推廣模式,有力助推優勢產區“新三品一標”創建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此外,緊跟生產實際,針對不同區域、主體及產業科技需求,項目單位推行的“糧食訂單生產與示范方建設雙向融合”“蔬菜合作社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產銷一體化服務體系”“生豬復產一縣一企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蛋雞養殖關鍵技術一場一策”“鮮食玉米優質高效生產+鄉村數字新零售”“數字化水稻基地一機一藝一制建設機制”“智慧稻作實用化軟硬件載體一體化推廣”“名優茶全程綠色高效技術與裝備協同推廣”“果蔬智能生產點上突破+鏈式創新+場景應用”以及“泰興蘿卜科技小院”“淮陰黃瓜科技小院”“經濟貝類‘養殖戶之家’”等多元推廣服務模式均取得實際成效。
為鼓勵廣大教師、科研人員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各單位出臺一批配套規章制度,南京農業大學2018年起就制定實施了《南京農業大學教師農技推廣服務工作量認定管理辦法》。嚴格項目管理,省農業農村廳、省財政廳建立健全農財聯合會商制、項目競爭立項制、第三方驗收制、互學互促制等多項機制,確保農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的常態化實施。
項目實施以來,圍繞促進農業重大技術落地應用,實現農技推廣高效率、農民增收高效益,各項目單位累計示范推廣重大品種技術輻射面積1100萬畝以上(含水面)、畜禽超5200萬頭(只),在當地使用率均達70%以上,集中推廣規模占當地同產業10%以上,示范區較面上平均增產達12.0%,平均增效達15.6%,顯著提高縣域優勢主導產業集約化水平。其中,南京農業大學在非瘟疫情后,生豬項目組第一時間指導淮安市于2020年完成150個規模豬場復養,產能超過100萬頭;優質葡萄項目組指導新沂市近兩年來擴種陽光玫瑰9000多畝,畝產值達3萬~6萬元,全市葡萄年產值逾8億元;切花菊項目引進全國行業龍頭——云南虹之華園藝擔任企業首席,極大提升項目推廣能力,優質種苗占有率達50%以上,切花小菊新品種年更新率達30%以上;智慧稻作技術在興化基地推廣8580畝,輻射周邊面積達32萬畝。省農科院推廣“江蘇茶園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項目實施區化肥減量68%~75.7%,農藥減量58.3%~100%。省淡水所在金壇區推廣的河蟹“小精高”家庭養殖模式,一般畝產量達200公斤左右,平均規格達150~175克/只,平均畝效益達6000~10000元;特色魚類項目組依托省淡水所揚中基地成功開展沙塘鱧大規格苗種土池培育,并向全國3省11市定向提供沙塘鱧苗種74.9萬尾。南京師范大學黃顙魚項目溧陽基地獲全球水產養殖聯盟BAP認證。省海洋所推廣“大黃魚(或黑鯛)—脊尾白蝦—梭子蟹—經濟貝類”立體混養模式,實現“一水多用、魚蝦蟹貝多收”的綜合效益。江蘇太湖地區農科所在常熟實施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項目,指導虞美潤專業合作社發展“產、儲、加、銷”規模擴大到6000畝,帶動農民增收600多萬元。
各項目組對接主產區協同打造“泗洪大米”“南集大米”“泗陽鮮桃”“丁集黃瓜”“東山白沙枇杷”等一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品牌和區域公用品牌,依托科技+文旅+電商,助力紅美人柑橘、錦鯉等眾多富民產業集群發展。圍繞基層農技人員服務能力提升和科技示范主體培育,各項目組累計開展線下培訓650多場,培訓人員5.1萬余人次,培育海安市俞萬家庭農場、姜堰區井賢農場、浦口區胡守興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832人,多人榮獲全國勞模、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個人、“蘇米工匠”等稱號,數十個產品榮獲全省各類評比金獎等榮譽。揚州大學奶牛項目組在主產區全面實施“新牛人”培育計劃。宿豫區12位農戶通過參與宿遷農科所草莓項目實施,獲得鄉土人才證書。同時依托“農技耘”App等線上平臺,創新踐行云指導,累計編發專家指導意見及主推技術成果300多篇,在線答疑1.7萬次,舉辦視頻直播及云觀摩、云培訓活動113場,項目專題訪問累計逾137萬次,為抗疫保供和防災減災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獲評“2022年全國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吳瓊
通訊員 儲彥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