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近日,商務部在廣泛征集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社區案例和企業案例的基礎上,對亮點突出、創新性強、有借鑒意義的案例進行了篩選提煉和匯編——《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集》,全國共有60個案例入選。值得一提的是,江蘇8個社區、4家企業共12個案例入選,占全國1/5,成為全國入選案例數量最多的省份。其中,社區案例集中在南京(3)、蘇州(2)、無錫(2)、淮安(1)等四市,主要涉及黨建引領、共享共建、菜場提質、公益服務、業態提升等;企業案例集中在蘇州(2)、無錫(1)、徐州(1)等三市,主要涉及專業運營等。
記者了解到,南京市雨花臺區翠竹園社區、玄武區香鋪營社區、秦淮區五老村社區等3個社區入選,成為全國入選社區案例數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此外,無錫有3個案例,占比達25%,分別是:無錫市信成花園社區、無錫市晴山藍城社區、無錫新澤文商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這些城市的案例為何入選,記者帶你透過案例摘要一覽究竟。
【資料圖】
南京市翠竹園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升級為舒適“幸福圈”
南京市翠竹園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經驗
翠竹園社區成立于2005年,由玉蘭山莊別墅區和仁恒翠竹園小區組成,共有居民兩千余戶,占地面積40.4萬平方米。針對區域內居民年齡層次、知識水平、職業類型差異大的特點,社區以創新治理機制、照顧多類人群、便捷居民服務、提升軟性精神文化需求滿足感為目標,探索共創共建共治模式,實現社區精細化管理、智慧化升級與個性化發展,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升級成為舒適“幸福圈”。
聯動多方力量,凝聚共建合力。構建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協商議事的“四方平臺”,以網格民情需求等為議題定期召開“四方平臺”聯席會議,引導社區各個主體表達訴求、協商討論。以黨群服務中心為主陣地,發展老黨員擔任樓棟長。在社區網格的基礎上構建單元樓棟群,建立社區、網格、樓棟、物業及居民聯動機制,聚焦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等需求。同時,依托政府部門資源優勢,建立緊密協作機制,及時有效落實議案和回應居民需求,綜合形成多方主體目標一致、互助共享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共同體。
關注“一老一小”,實現全齡友好。針對小區老年人占比大、需求差異化的問題,引進養老服務組織、增設社區醫務室、聯合物業公司打造“銀發餐廳”,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養老需求。
同時,引導社區兒童積極參與社區“微中心”建設,并每年對貴州貧困山區高芒村進行立體化幫扶,開展兩地兒童共成長公益實踐活動,“無敵少兒團”獲全國兒童友好社區普惠典范項目。此外,利用社區公共空間培養100余個社區組織,倡導“誰主張、誰負責、誰受益”的組織運營模式,實現社區組織的可持續發展。
強化數智賦能,助力服務多元發展。社區通過數智化賦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打通線上線下融合機制,提升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智慧化水平。通過50個單元樓棟群實現各類信息“云端”共享,打造線上“朋友圈”。建立“翠竹園社區微商會”,推動社區團購向居民自治的商業類組織轉變,極大豐富居民購物渠道,打造社群“團購圈”。此外,通過嵌入“15分鐘生活圈”電子地圖在“翠竹園數智社區”小程序內,更好地實現社區空間、活動、社群、商業之間的多場景融合,周邊商戶、政務服務、地圖導航等信息一手掌握,社區場地預約制、空間使用復合制等功能一“圈”即享,打造綜合“服務圈”。
無錫:提升城市溫度,“圈”出幸福生活
晴山藍城社區位于惠山區錢橋街道,成立于2010年7月,由原錢橋新村居委、橋南居委以及晴山藍城小區合并而成。社區總面積1.49平方公里,居民總人口22487人,其中戶籍人口14270人,老年人占比12.02%。
社區以居住小區為中心,在大部分居民步行15分鐘范圍內充分配置吃、住、行、養老、托幼等相關業態,為廣大居民提供生活便利,不斷提高人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著力打造更舒心、更貼心、更暖心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完善便民業態配置。晴山藍城社區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打造“導入優質資源完善基本保障、社會多元參與、全民共享共建”的業態供給格局,針對農貿市場進行優化升級,明確了市場內垃圾分類制度及板塊劃分,吸引鹵菜、半成品菜、水果、小吃等攤位入駐,為周邊居民的“菜籃子”需求提供了保障。同時,在市場周邊引進多家早餐店,保證早餐天天不重樣,“穩”住了舌尖幸福,“圈”出了幸福溫度。
提升便民業態供給。社區從滿足居民美好生活的實際需求出發,通過整合現有空間和活動設施,建設集生活便民服務、醫療健康服務、文體娛樂服務為一體的家門口商業便民服務綜合體,打造金龍廣場、恒達中環國際、錢橋大街等多個商業載體,在補足生活基本保障類業態下增加了圖書服務、運動健身、特色餐飲、教育培訓等16項生活品質提升類業態,致力于滿足不同年齡層居民的生活服務需求,為轄區居民提供“一站式”貼心服務。
優化便民業態環境。社區充分結合地域情況、服務半徑及資源優勢等特點,推行“基層組織+志愿服務”“黨員志愿者+群眾”的形式開設農家書屋、婦女兒童之家、養老服務站、惠愛餐廳等場所,針對不同年齡群體的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社區項目及活動,打造具有晴山藍城特色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服務體系。針對幼兒、青少年學生等群體,開展幼兒親子教育、高校大學生“一對一”作業輔導、紅色主題教育、道德講堂等活動;針對老年群體,開辦老年健康講座,為老年群體提供愛心餐;針對居民不同興趣愛好,開展閱讀、觀展、美食制作、文藝匯演等豐富活動,真正把便民生活圈打造成為引領基層治理的紅色陣地、服務群眾的精神家園。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宋曉華 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