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盱眙縣河橋鎮仇集山區,有不少山里娃,他們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學習無人輔導,情感缺失。幸運的是,當地一群老師承擔起代理家長的職責,成了孩子們的“山爸山媽”,從生活到學習,給了這些留守在大山里的孩子家的溫暖。盱眙縣仇集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吳凱,就是“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兒童項目的發起人,今年,他被評為2023江蘇教育年度人物。
(資料圖)
“我們仇集說是社區,其實是一片山區。娃娃要走出大山,最好的出路是教育。我們這些山村教師,就是他們的‘引路人’,也是他們的希望。”
“我叫吳凱,是盱眙縣仇集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也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師。21年前,我選擇來到這片山區當老師,父母就對我說,‘孩子,我們是農民,要把地種好。你是名老師,就把書教好。’父母樸素的期望,成為我扎根山區、堅守崗位的信念,我一定‘要把書教好’。”
“2011年10月,一場車禍奪去了我的左腿。‘再也不能站在講臺上,給孩子們上課了。’在家休養時,許多學生來看望我,有的孩子臨走時說,‘吳老師,你什么時候回來上課呀。’就是孩子們的需求,讓我重燃起生活的斗志,也接受了這命運中的意外。半年后,我穿上假肢回到了學校。為了更好的課堂效果,我堅持站著上課,這樣能看到全班孩子的臉,心里也踏實。”
盱眙縣仇集中學畢業生趙士琦回憶,“那個時候,只要一下課,吳老師就會去辦公室,用酒精給他的傷口消毒,因為怕傷口潰爛感染。”
盱眙縣仇集中學教師薛成說,“我們總是勸吳老師坐下來上課,可他總是一站到底。時間久了,我們都習慣稱他‘鋼鐵站神’。”
山里人,外出打工的多。在我們的學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是留守孩子。與其它地方不同的是,這些孩子中,有很多是單親家庭或離異家庭。他們常年跟隨老人生活,長期缺乏親情的溝通交流,內向靦腆,敏感脆弱。
“我記得曾經有個學生叫小陽,他6歲的時候,媽媽離家出走,爸爸為了生活,外出打工,只有年邁的奶奶照顧他的衣食住行,沒有了父愛母愛以后,小陽變得越來越孤單,甚至成績也落下很多。我意識到,山村教師不能只傳授知識,給這些孩子家庭的溫暖、父母般的愛護同樣重要。”吳凱說。
吳凱的妻子丁德芳回憶,“我那時和他帶的是同一個班級,所以下班后,我們聊的共同話題,基本上都是怎么去幫助這些孩子們。記得一個星期五的下午,那天正好下著大雪,有兩個孩子沒有回家,因為家比較遠,是山路,還是比較濕滑的。我知道后,就把他們帶到我們家來,吃完餃子后,孩子就跟我說,丁老師,你做的餃子有媽媽的味道。”
“應該就是這句話讓我來了靈感,他們想爸爸媽媽,那我們就當他們的爸爸媽媽。我和愛人就商量,經常邀請他們來家吃飯。過年時,組織年夜飯。飯桌上,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這些孩子的想法,及時給他們排憂解難,盡可能給予他們心靈上的慰藉。”吳凱說,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2016年,我發起了‘山爸山媽’關愛留守山娃的‘1+2=1’志愿服務,帶領同事開始系統化、常態化地關愛這些孩子。他們在校園里最需要有家,給他們一個家才是最好的辦法,那就組織一名山爸老師和一名山媽老師,帶一個孩子組建成愛心家庭。”
“有一次我招呼孩子們到我家來吃飯,其中有一個孩子跑到廚房,悄悄對我說, ‘山媽,我的媽媽很早就不在了,是你讓我看到了媽媽的樣子,我想對您說,謝謝您!’聽完她的話,我鼻子酸酸的……我只不過為他們做了一頓飯,沒想到孩子們內心會有這么強烈的感受。”盱眙縣仇集中學教師顏明明說。
7年來,吳凱和他的同事們為全校300多名留守孩子,組建了60多個愛心家庭。“他們在校園里感受到家的溫暖,有家有愛,我感到非常地自豪和欣慰。這幾年,我當了校長。在關愛留守孩子的同時也盡我所能,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讓所有山里娃能像城里孩子一樣,享受優質教育。夏天教室悶熱,我又‘化緣’來18臺空調,讓孩子們可以靜心學習。在家訪過程中,我發現很多農戶拆遷后,扔下了很多石磨、石碾、拴牛石等‘老古董’,和同事們就把它收集起來,在學校建了一座小小的‘石博園’,開展勞動教育。”
山花爛漫,需要陽光雨露。我們這些山村教師,不僅要給山里娃陽光雨露,還要有園丁般細心,愛的呵護。我和我的同事們,會堅守在這片大山里,為鄉村振興,貢獻咱們教育人自己的力量。
——————吳凱 盱眙縣仇集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徐華峰 編輯/高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