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多年前,澧水順著支流涔水、澹水沖積而下,澆灌著澧陽平原腹地的廣袤土地,人工栽培的水稻探出新芽,為濕地文明起筆。而后“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寥寥數筆為華夏子孫造了一處夢里水鄉。
8月14日至16日,“生物多樣性之美——‘濕’意盎然的生態答卷”網上主題宣傳“行走中國濕地城市”報道組來到湖南常德,觀洞庭浩渺無垠,于柳葉湖踏浪揚帆,在山水之間忘路之遠近,揭開現代桃源的面紗。
洞庭山水翠,濕地保護體系全域覆蓋
(相關資料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泛舟洞庭,即景抒懷,一碧萬頃踏著詩文,在世人心中激蕩。而作為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地理位置舉足輕重,吞吐長江、接納“四水”,養育一方人。由于其復雜的水系網絡,這里也是全國治水重點、難點之一。
鷗鳥劃過晨霧,天蒙蒙亮,西洞庭湖上就已留下一條船的尾波。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協會會長劉克歡正在打撈湖面垃圾。過去,劉克歡祖輩傍湖而生,靠水吃水,圍湖圈起萬畝地用于養殖大閘蟹,然而過度捕撈、圍湖養殖的弊端在時間的緩慢流逝中終于顯形。碧潭變黑水,水草螺螄沒了蹤影,越冬的候鳥都“避而遠之”。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讓劉克歡自發求變,主動拆除圍網,配合執法人員打擊違法行為。“這是大家的西洞庭湖,要給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水。”
從“吃湖”到“護湖”,在西洞庭湖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像劉克歡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濕地治理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一部門之力可成。為此,西洞庭湖以系統化思維布局,集合力推進,政府統管、多部門參與、執法大隊協同、周邊漁民協助,“西洞庭湖管理模式”為全國濕地保護區管理提供了寶貴經驗。
成片的歐美黑楊被連根拔起,喬木灌木等本土植物取而代之;珍珠退養,湖水拂去浮塵,水底魚兒重見天上的明月;砂石碼頭拆建,臟亂的岸堤再次披上綠裝,洲灘溝渠之上,中華秋沙鴨、黑鸛、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再次“露面”。
江流縱橫、草甸青翠,西洞庭湖生態修復是常德落實濕地保護的一抹綠色的縮影。2018年,常德成為全國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目前,常德市濕地面積19.089萬公頃,納入保護的濕地面積13.679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71.66%。
近年來,常德探索建立全域濕地保護管理體系,水利建設投入超億元。珊珀湖截污清淤、補水凈水、重構“水下森林”,“劣Ⅴ類”的水質逐步好轉;沅水濕地劃定環保“生態紅線”,重點清理外來入侵物種,沿江兩岸復綠成效明顯;仙陽湖先后實施了畜禽規模養殖退出、網箱養魚退出、砂場關閉等專項整治行動,生態保護管理能力不斷提升。
臭水溝變風光帶,海綿城市自由呼吸
頭頂長江、腳踏洞庭、腰纏沅澧,常德作為武陵山脈經濟協作區與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重要的生態屏障,依水而興,因水而榮。水是常德得天獨厚的資源。然而,過去因城市快速擴張,河道填埋、廢水過量排放等粗放式發展使得城市內污水橫流。
2015年,常德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此為契機,常德市實施海綿城市建設三年行動,統籌推進河湖連通活水、綠化截污凈水、道路小區蓄水、防澇減災排水、水文化水旅游親水五大工程建設。
俯瞰常德,一條玉帶穿城而過,蜿蜒于城市中心,波光粼粼,秀麗萬千。閑暇時間,市民沿著河道漫步騎行,兩岸綠植環繞,愜意自得。這是常德城市內河——穿紫河。近期,長達十年的穿紫河風光帶綜合治理工程已全面竣工。拆河堤、疏河道、增調蓄容積,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網將城市的大小通道與穿紫河連通,沿岸建起8個新型雨水泵站,118個排水口全部截流,沅江、柳葉湖、穿紫河連成一體。
穿紫河南側有一處500余畝人工濕地,大小湖泊點綴其中,水體清澈,不時飛來幾只天鵝在湖面歇息,美人蕉、鳶尾等植物隨風搖曳。很難想象這里的水是由污水凈化而成。尾水經管道輸送,經過人工濕地的12個處理單元,經紫外線消毒后排入穿紫河,水質可達地表水三類。
在常德,正是由這一個個“海綿”讓水在城市中自然遷移,降雨時吸收,干旱時吐納,實現雨水綜合利用。目前,常德已投入資金55.6億元,完成規劃項目89個,形成一批精品樣板工程,實現了城市“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目標。
半城山水半城樓,“綠色顏值”與“金色產值”雙贏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數千年來,山、水、林、田、湖等生命共同體自然融合的城市生態,形成了常德濕地資源豐富、魅力獨具的格局。近年來,隨著濕地環境逐步改善,依托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產品價值更加凸顯。
碧水依偎著古城墻緩緩流過,岸邊鱗次櫛比的明清老屋韻味十足,老常德人記憶中的老街——河街從沅水邊“搬遷”至穿紫河畔,211棟老式建筑將城市記憶定格。沿岸建成5.5公里的兩岸親水棧道、5個河岸觀景平臺,常德絲弦、折子戲、劉海砍樵等實景演出以城市為背景,更具地方特色,優美的生態環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結合,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度假。
“水上巴士”穿梭于穿紫河、白馬湖、柳葉湖之中,45公里的往返航道、14個碼頭,水上旅游線路將常德的城市濕地串珠成線。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沿岸商圈和高檔住宅的綜合開發如火如荼,當地的就業崗位也因此增加,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千年古運河化身名副其實的“金腰帶”。
半城山水半城樓,在常德,人們享受著濕地的豐富饋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與美麗宜居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