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李迅雷在出席中泰證券量化私募峰會表示,年內宏觀經濟或存在繼續回落的可能,不過,市場不需要過度悲觀,投資者可以在消費升級方面把握結構性機會。分行業看,他看好大消費板塊,以及電子通信、高鐵、光伏、核電和電子芯片領域。
對于宏觀經濟,李迅雷首先從外圍影響入手分析道,國外市場正值多事之秋。包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全球經濟復蘇格局沒有發生變化,但力度將比去年有所下降,如果外需放緩,加上近期對于中美貿易戰的預期,相對應的,中國經濟“三大馬車”中的出口將受到負面影響,從而影響宏觀經濟增速。
不過,他也明確表示,并不需要為此過于悲觀:“經濟存在回落趨勢,但不表明經濟存在很大問題。如果就業不出現很大問題,即便經濟增速回落,也是可以接受的。”
李迅雷
中美貿易戰不排除升級可能
3月底以來,中美貿易戰不斷拉扯全球投資者的神經,中美股市更一度出現跳空大跌。李迅雷直言,中美貿易戰的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
他在會后接受包括澎湃新聞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說:“這幾天暫時的緩和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根本問題是特朗普對中國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是美國的競爭對手,如果特朗普不改變他的看法,可能貿易摩擦還會繼續,甚至不排除升級的可能。”
“特朗普是逆全球化的,我認為他的說辭都是錯的。第一,全球化是大趨勢,中美貿易是互補的,對美國民眾也帶了很多好處,用上了很多物美價廉的物品。第二,美國有逆差,一部分原因是利潤,比如蘋果手機在中國制造,但大部分利潤都是美國方面拿走了,中國只得到了很少一部分,并不能把這一塊貿易額都算在中國頭上。”
李迅雷特別提到了特朗普的一個措辭,以小窺大:“特朗普對中國的描述是rival,不是competitor,rival這個用詞是有敵意的,所以大家要看到這個問題的長期性。”
消費升級藏結構性投資機會
“消費方面,從需求端看好消費升級,從供給端看好高端制造。”
李迅雷解釋,居民收入中位數低于平均數,說明大多數人是被平均了,所以盡管收入水平提高了,但基尼系數上升,高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速比農民工群體高出3個百分點,這對于消費總量的提升或許不利,但對于消費升級是有利的。
從需求角度看,高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提升,才是消費升級的主要原因。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高收入人口達到2.78億,約占總人口的20%,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6.5萬元人民幣。
李迅雷說:“不要小看20%人口消費升級的能量,2.8億人,規模接近美國總人口。”
“為什么我們去年開始就看好大消費?一方面是跟高收入群里的消費升級有關,另一方面跟人口結構有關,人口老齡化,促進醫療、健康領域的服務消費,此外,互聯網的發展讓網絡消費明顯增加。”
而供給端的情況來看,李迅雷看好受國家政策扶持及研發投入巨大的電子通信、高鐵、光伏、核電和電子芯片領域。
“2017年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速15.9%,是全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兩倍以上。電子通信的研發投入金額是最高的,高鐵、光伏、核電的研發投入也較高,而且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
李迅雷特別提到了芯片行業,稱該領域可以看好十年,“2017年中國進口芯片1.76萬億元,進口額超過原油加鐵礦石進口額之和。而且,中美貿易戰如果繼續,進口替代相當重要。”
電子行業中,人工智能是近年來持續火爆的話題。李迅雷在采訪中笑言,五年之內,可能就會有人工智能寫出的券商報告。
他指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受到政策、資金和技術的三方面驅動,“博鰲論壇的同聲傳譯是機器翻譯,而且準確率非常高,如果繼續發展,人工同傳都要失業了。”
看好傳統行業龍頭股和新興產業成長股
而縱觀整個資本市場的發展,李迅雷認為,2017年大盤股當主唱的行情已經結束,2018年市場表現分散,依靠傳統主動投資不一定能獲得超額收益,量化投資的表現可能會比2017年更好。
“股票來說,去年公募基金普遍比私募做得好,投大盤藍籌普遍比小型股好,今年基本上價格都已經回歸了,關鍵要找好的標的,尋找真正的成長,要去做價格發現。傳統產業的龍頭具有比較大優勢,他們可以在行業調整中提高盈利能力,而新興行業有趨勢性的發展,要把握最具成長性的行業和子行業。”
他補充,國內投資者的資產配置普遍存在缺陷:房地產,以及固定收益類的理財產品、現金等配置比例過高,從大類資產配置的角度來說,應該減配理財產品、債券,增配權益類資產。
同時,伴隨著中國金融行業的對外開放,國內投資者也有了更好的配置海外資產的機會,從估值水平來講,A股估值還是偏高,香港市場估值水平偏低,A+H估值水平還是相差20%以上,配置香港的權益類產品還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