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日,《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正式實施,明確“5月1日之后買入分級基金,要求投資者20個交易日日均30萬元的證券類資產門檻,還要求在營業部開通分級基金權限,簽署《風險揭示書》”。新規實施一年多來,受投資門檻抬高和A股市場持續震蕩影響,分級基金規模持續萎縮,交投也漸趨冷清,龍頭產品集中了市場近九成的成交量。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分級基金逐漸被邊緣化,加之《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明確“公募產品和開放式私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分級基金退出市場或已進入“倒計時”。
分級基金“風光不再”
自2007年境內首只分級基金——國投瑞銀瑞福分級成立以來,分級基金一度爆發式增長。而得益于杠桿屬性,不少投資者嘗到了分級基金B類份額收益不菲的甜頭。不過,隨著市場震蕩加劇以及投資門檻的提升,大部分散戶主動或被動陸續從分級基金中“退場”。
某基金人士表示,《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實施后,未開通權限的投資者只被允許賣出或者合并A/B份額,直接影響了資金參與分級基金的積極性,導致分級基金規模下降。而近一年的股市表現疲軟,資金參與分級基金的動力更顯不足。
萬得資訊數據顯示,按母基金統計,截至今年5月1日,全部144只分級基金總份額為887.88億份,而2017年5月1日該數據為1025億份,同比萎縮13.37%。其中,基金規模超過50億元的分級基金有6只,分別是富國中證軍工、富國國企改革、富國創業板指數分級、鵬華中證國防、招商中證白酒和興全合潤分級。而規模低于1億元的達35只,其中16只規模低于5000萬元。
與此同時,分級基金市場成交也趨于萎縮,且明顯向龍頭產品集中。以B類份額為例,根據萬得資訊數據,4月分級B總成交量為2.41億手,其中成交量前十的分級B合計成交2.12億手,占比達87.97%,僅6只產品成交超過1000萬手;分級B總成交額為175.06億元,排名前十的產品合計成交151.52億元,占比達86.55%,94只產品月成交額不足1000萬元。
清盤、轉型皆不易
如果說,《分級基金業務管理指引》的實施令分級基金逐步被邊緣化,那么,正式出臺的“資管新規”則給分級基金劃出了最后“大限”,即2020年底。
“分級基金這類產品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在去杠桿的監管大背景下,“資管新規”和分級基金市場規模萎縮、流動性枯竭,預計多數分級基金將逐步清盤,部分龍頭分級基金可能轉型為LOF。
不過,無論選擇哪條路,都面臨著一些障礙。“按照規定,基金要提前清盤或轉型,必須要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而分級基金產品的散戶持有人數很多,因此無論選擇主動清盤還是轉型,實際操作起來都非常困難。”上述基金經理表示,“從基金公司角度說,可能更傾向于將規模較大的分級基金轉型為指數型基金,或者轉型為其他風險收益特征相似的產品,盡量減少資管規模流失。”
“還有兩年半以上的過渡期可供轉圜。”另有不愿具名的公募基金宏觀策略部分析師表示,“目前不會主動宣傳分級產品,也不打算主動進行清盤或者轉型,畢竟金融機構需要各項資管業務的平穩轉換,以減少對實體經濟的沖擊。目前需要等待的是更多處理細則落地。”
據悉,日后監管層將針對存量的分級基金出臺統一的處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