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明晰標準 規權降稅 自律管理
民宿由“亂”到“治”還需規范加碼
在極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宿內,與“驢友”們喝著民宿老板自制的花茶,暢談理想與生活,是人們向往的生活。但記者日前在浙江、安徽、云南、北京等地采訪發現,民宿業因行業規范慢于市場發展,導致長期在規劃、衛生、環保等方面面臨監管困境,需進一步規范“加碼”。
民宿行業發展呈三大趨勢
不同于發展初期的散亂,國內民宿行業發展正呈現出品質提升、連鎖經營、個性化服務三大趨勢。
“9間房提前一周就預訂滿了。”在云南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洱海畔的一間客棧內,老板何利成正在修剪院子里的花草,“過去像‘五一’這樣的小長假,游客都是省內的,今年還有從上海、廣州直飛大理的游客。”
去年4月,大理開展洱海治污行動。何利成一咬牙,對客棧進行了改造,用2萬元升級了客棧的污水處理系統,用6萬元拆除了違建。“現在建筑外觀還原成了白族民居原有的風貌,游客旅游體驗提升,回頭客自然越來越多!”何利成說。
剛結束三天黃山游的游客劉驍,在朋友圈發圖分享了民宿體驗。“以前總覺得國內民宿衛生差、品質弱、服務不好,可這次從網上找房到入住,明顯感到國內民宿在升級。我們所住的這家,雖在農村,可無線網、吹風機、茶點零食應有盡有,用品更換、隱私保護等服務也很專業。”
“不少民宿開始愿意花錢把店長、員工送過來培訓。從業人員素質逐步提升。”北京町隱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漢捷從事民宿員工培訓已快5年時間,他告訴記者,民宿和酒店看似都是接待游客,但在員工素質要求上卻有很大的區別。“酒店分工細致,民宿工作則更綜合。前臺、保潔、客服等工作,民宿員工都需要掌握一點,綜合性要求更高。”
隨著國內旅游消費市場的升級、共享經濟的盛行,高端民宿迅猛發展。在浙江省德清縣,經過10年的發展,特色民宿已有150余家。其中以“洋家樂”為代表的高端民宿2017年接待游客49.8萬人次,同比增長34.7%,實現直接營業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27.9%。其中像裸心谷一張床一年產生的稅收就能達到10萬元。
在云南麗江市大研古鎮城南舊事客棧,院子里石子和瓦片鋪地,木質結構的房子古色古香,呈現了麗江民居的風貌。老板王翰林正在擺弄著自制的桂花茶,“只要入住客棧,就可以免費喝茶。我希望給客人一種來到老朋友家的感覺。”除了茶葉,放在客棧公共空間茶幾上的零食,游客也可以自行取用。
5年前,王翰林和妻子辭去山東工作來到麗江開民宿。“那個時候,感覺大部分民宿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就像‘民宿范的酒店’。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讓‘民宿+當地文化’。”由于熟悉納西文化,王翰林經常給游客講關于麗江的故事,還帶游客去聽納西古樂、體驗東巴紙的制作……
重視地方文化特色正成為當前游客們深度游的重要需求之一。“不求最貴,也不求最便宜,只要有特色,只求我喜歡。”“90后”旅客李莎莎說,在預定民宿時,她更看重建筑風格與裝飾特色,是否能夠體驗到最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帶來更多驚喜。
“民宿+”正為這個行業發展帶來更多個性化的可能。“隨著莫干山鎮民宿行業的迅速發展,民宿+農業、民宿+戶外運動等多行業融合的‘民宿+’經濟正日趨完善。”莫干山鎮民宿行業協會副會長沈蔣榮說,千里走單騎莫干山項目由藝術酒店及民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匠區等多種新興文旅業態交互組成;久祺國際騎行營打造專業級騎行運動和莫干山文化休閑相結合的綜合生態休閑度假項目。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明確,單幢建筑客房數量應不超過14間,給民宿發展定下了“小而美”的基調。云南省旅游飯店行業協會名譽會長陳雪明認為,規模小不利于資金、人才等資源的有效利用,民宿在向著連鎖化的方向發展。
民宿行業紅利加速釋放
記者采訪發現,網絡預訂平臺的擴張為城市游客提供更多選擇,全域旅游模式下的民宿集群落地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抓手,各路資本爭相涌入,民宿行業紅利加速釋放。
去年12月28日,由企業家王功權發起的“青普”人文度假揚州瘦西湖文化行館上線眾籌平臺“開始吧”,兩小時不到籌資突破5000萬元,最終超過1億元,認籌人數300人,引發廣泛關注。記者了解到,創立于2015年3月的“開始吧”,目前已經上線1837個項目,其中民宿項目占到1/4左右。
青島樸宿微瀾山居2017年2月9日在“開始吧”上線眾籌項目。樸宿文旅聯合創始人劉喆說,對于眾籌項目,建立一個共建人微信群,定期在微信群里公布包括項目入住率、組織活動等內容的月報。據介紹,今年3月,微瀾山居眾籌項目已經實現了一次分紅,回報率為10%。
2017年11月,黃河宿集在“開始吧”上線,最終認籌金額超過7700萬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民宿集群。黃河宿集擁有千里走單騎、西坡、大樂之野、墟里等5家品牌民宿,除了50多間房,還有書店、藝術館、文創店、雜貨鋪、美術館、親子中心等配套設施。
人創咨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國處于運營狀態的眾籌平臺共有294家,多款民宿眾籌產品被投資者搶購,多彩投、眾籌網、螞蟻短租、京東眾籌等多家平臺推廣民宿眾籌項目正酣。
寒舍(北京)旅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項目開發部(國內)總經理勾辰介紹,近年來民宿經營目標有所分化。一是個體經營,通過經營一家屬于自己的民宿展現審美情趣;二是企業行為,希望做連鎖,以大的資產包去贏得資本青睞,融資后再盡快擴大用戶規模。“由于運營成本不斷增加,目前單體民宿投資風險較大。如果致力于連鎖經營,現在可以說是正當時。”勾辰說。
火爆需求的背后,國內民宿預訂平臺也在不斷地“籠絡”房源,打通在線預訂的流量渠道。以途家為例,目前,其已覆蓋國內345個目的地和海外1037個目的地,在線房源超過100萬套。此外,大魚自助游加入途家之后,途家的流量從原來的8合1變成9合1,打通了途家、螞蟻短租、攜程、藝龍、去哪兒、58趕集、微信酒店、芝麻信用和大魚等9個平臺的房屋庫存共享,成為國內最大的民宿入口。
與此同時,另一平臺小豬短租也在引流方面進行了新的布局。“五一”前夕,小豬短租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旅行品牌飛豬宣布達成深度戰略合作,借助飛豬的“信用住”體系,小豬短租將為平臺用戶提供“先住后付”服務,并打通飛豬平臺民宿短租頻道入口。據了解,目前小豬短租的全球房源已經突破35萬套,覆蓋國內395個城市和海外225個目的地。
民宿行業專業化需規范加碼
大理市客棧協會會長楊鴻忠認為,2017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精品旅游飯店》等4項行業標準,讓民宿、精品酒店等迎來統一規范,“有了國標是專業化的開始。”
在以“莫干山民宿”聞名國內旅游市場的浙江省,2016年便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規定了民宿范圍和條件,從建筑設施、消防安全、經營管理以及申報許可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規定,這對浙江民宿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隨著民宿市場的急劇擴張,其他一些省市也紛紛出臺政策。如蘇州市發文規范鄉村旅游民宿發展,明確地下室或半地下室不得作為住宿經營使用等。在“五一”小長假前,青島也明確將把山居民宿等旅游新業態安全納入監管體系。
甚至有國內民宿平臺推出《民宿分級標準》,通過對周邊環境、硬件設施、裝修條件及服務水準打分,將旗下民宿分為經濟型、舒適型、精品型及豪華型四個檔次,推動“非標準住宿的標準化”。
作為民宿業痛點之一,不少景區、古鎮周邊的民宿因為是租約式民宿,面臨著租金成本高、轉讓費高等問題。除此之外,民宿老板常會面臨房主漲價或者收回的風險,造成經營困難,不敢大力投資。
對此,一些旅游城市開出了“藥方”。如黃山風景區南門所在的湯口鎮,先后出臺《關于加快湯口鎮民宿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湯口鎮民宿建設管理規范》《湯口鎮民宿經營管理規范》系列文件以促進當地民宿行業規范發展。
湯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這些規范明確了股東結構、出資形式、規模、開發經營內容、權利與義務、違約責任及爭議解決辦法等內容,保護投資者、村民、村委會三方合法權益。
衛生問題也是難以回避的民宿業頑疾。去年,江蘇省消保委曾對全省民宿業進行調查,超六成人擔心房間衛生及洗漱問題。
“隨著民宿的增多,還會涉及資質良莠不齊、對當地帶來交通擁堵、加大生活污染等問題。”莫干山民宿學院聯合發起人吉曉祥說。
為何標準日漸清晰,“裸奔”經營、安全隱患等民宿亂象仍難終結?業內人士認為,國家標準的出臺主要具有參考意義,有待各地出臺更具操作性的實施辦法和信用評價體系,通過細化“標準”來進一步規范民宿業發展。正在公示的江蘇省首個《民宿業衛生規范》,對住宿、餐飲服務、飲用水、管理等衛生要求都進行了具體規范,強化“紅線”意識。
“建議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加大培訓力度,規范民宿經營行為。”莫干山鎮民宿行業協會副會長沈蔣榮說,早在2016年,由莫干山鎮民宿經營業主自愿發起了行業性社會團體“莫干山鎮民宿行業協會”。通過發揮地緣優勢,整合資源,有效提升了行業自律管理及服務水平。(記者 丁怡全 張紫赟 魯暢 魏董華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