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賀泓源“被并購的(二線快遞公司)過得很憋屈,獨立的過得也被動,二線快遞突圍,難!”一位快遞公司高層曾如此向經濟觀察網記者闡述二線快遞現狀。
5月20日凌晨1點,快捷快遞(快捷)官微發布公告稱,重組之路依然任重道遠且面臨著多方的困難。“自公司宣布全網暫停運營以來,全網加盟網點和工作人員都殷切的盼望著公司能早日宣布重新運營。為此,公司創始股東團隊以極大的誠意和努力與多個重組意向方洽談,并于2018年5月18日召開了臨時股東會審議重組方案,力圖解決公司面臨的困難。但因股東意見不一致,未形成股東會決議。”
5月10日,快捷曾發布公告表示,5月9日,公司與第三方初步達成重組意向,以推進公司優化重組,預計在一周內出臺重組實施方案,“屆時公司將公布具體重組策略、目標和方向。”
快捷再重組
快捷還在最新公告中強調,將向申通快遞(申通)提起訴訟,包括申通在有關公告中有違背事實一事,申通控制的申通快運在籌備期間、運營期間所產生的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員工工資、場地使用費、車輛運營費,設備使用費,系統建造費等)未向公司支付一事等。
快捷表示,為盡快解決員工工資問題,將處置相關資產專門用于支付全網工作人員工資。快捷稱:“目前所欠付的員工工資問題,申通快運也有著不可推脫的責任(申通快運的籌備、前期起網以及申通快運的每一票件都是全網的工作人員勞動所創造的,申通快運不能也不可以只坐享其成而不承擔任何用工用人、支付相關費用的責任)。”
快捷與申通的合作始于去年。2017 年 8 月,申通對快捷快遞增資 1.3 億元,增資完成后公司取得快捷快遞 10%的股權;2017 年 11 月申通(持股 70%)與快捷(持股 30%)共出資 5000 萬元建立子公司申通快運;2018 年 3 月份申通快運正式啟動。
4月15日晚,申通發公告稱,“因內部經營管理問題,嚴重影響了申通快運項目的整體推進”,暫緩推進申通快運項目。而快捷則在4月18日的公告中,指責申通快遞單方面擅自終止合作,“申通快遞在具體實施和運營申通快運時極為不配合。”快捷快遞透露,3月28日,申通快遞單方面宣布暫緩快運項目的推進工作。
其后,申通公告稱快捷還沒有為合資項目出資,“截至2018年3月31日,快捷快遞并沒有按照約定履行出資1500萬元的義務”。此外,申通還公告,快捷快遞的股東未就重組方案達成一致,公司的債權人兼持股10%以上的創始人股東吳傳龍于4月13日向上海市青浦區法院申請公司進行破產程序。
4月23日,快捷快遞董事長吳傳龍以個人名字發布聲明稱,不會申請破產,正在尋求重組收購。快捷進入再重組進程。
天天換屆
快捷歷經“至暗時刻”,被蘇寧全資收購的天天快遞也發生著變革。經濟觀察網記者從蘇寧相關人士處確認,天天快遞董事長奚春陽已離職,但并未了解到奚春陽具體離職時間。天天快遞工商登記資料顯示,現任董事長為蘇寧易購總裁侯恩龍。
天天快遞成立于 1994 年 8 月,在 2010-2017 年間歷經四次重組,最近一次是2017年 1 月,蘇寧易購旗下子公司蘇寧物流以 42.5 億元全資收購天天快遞。據蘇寧公告披露,截至 2016 年 6 月,天天快遞已擁有 721 家一級加盟商,快遞網絡遍布國內 300 多個地級市和 2800 多個縣,全國擁有的 61 個分撥中心中 35 個為直營分撥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蘇寧易購收購前,天天快遞已開始盈利。2015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17.6 億元,凈利潤1037.3 萬元,2016 年公司預計實現業務量 12.6 億件,實現凈利潤 8400 萬元。此外,天天快遞管理層預計其 2017 年稅后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1.8 億元。
然而,根據蘇寧易購2017 年年報披露,2017年天天快遞實現營業收入 14.3 億元,凈利潤-5.8億元。除了業績不及預期,天天快遞的服務質量也廣受詬病。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2017 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天天快遞的服務滿意度為 70.9,在郵政 EMS、順豐速運、圓通速遞、中通快遞、申通快遞、韻達速遞、百世快遞、天天快遞、宅急送快運和快捷快遞十家企業中排在第九位,僅高于快捷快遞。
蘇寧易購副董事長孫為民在2017年末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未來,蘇寧物流將繼續與天天快遞保持雙品牌雙模式協同。“其實天天和蘇寧的物流已經是融合了,因為它(天天快遞)實際是在三四級市場,這個市場區域本身作業量不飽和,所以加盟模式相對來講更經濟一些。以加盟的形式納入到這個管理系統,它生存更好一些。”
對于多家二線快遞的狀況,興業證券研報直指,“馬太效應”愈發顯著。“2018年以來,市場集中度突破 80%、2017 年 CR6 變化表明上市快遞企業通過規模效應、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行業正處于從規模化向集中化階段演進的加速整合期。”
“快遞行業最大的特點是規模效應,龍頭企業通過服務、網絡的優勢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從而利用規模效應來進一步降低成本筑造成本壁壘、服務壁壘不斷形成正向循環。近年來,市場份額向龍頭企業聚集,中小快遞公司面臨行業價格走低、成本上漲剛性、龍頭企業上市,品牌效應向龍頭加強等局面,市場份額、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快遞行業不斷向龍頭企業集中的結果,就是中小快遞或逐漸退出市場、或避開與龍頭直面競爭轉而去做其他細分市場。”興業分析師在研報中如此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