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賣方研究員去美國路演,美國的基金經理反饋說:“如果能夠搞清楚中國的消費者想要什么,那么,作為一個消費行業的基金經理,這輩子就不用發愁了,因為中國的市場太大了。”
今年以來A股整體表現一般,但一批消費股走出了獨立行情,例如海天味業(71.380,2.01,2.90%)、桃李面包(60.680,1.58,2.67%)、涪陵榨菜(25.410,0.12,0.47%)等。
上述消費股不僅受到國內基金經理的青睞,而且外資也加速布局。一位長期跟蹤大消費的基金經理笑著表示,如果從PE來看,這些消費股的估值早已脫離了“地心引力”,但如果轉向DCF估值則能夠洞察到,隨著A股市場國際化進程的提速,市場估值體系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進入倒計時。據券商測算,受上述事件驅動,2018年被動增量資金可能達到1000億元。而在更遠的未來,A股全部被納入后將帶來約1.8萬億元的增量資金。
在業內人士看來,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增量資金,更在于資金對業績穩健成長和行業定價權更加重視,由此帶來的將是估值體系的重構,其影響深遠。
跳出過去的估值體系
A股市場過去一直有個特點,習慣給予一些新興事物極高的成長預期,卻持續地低估優質消費股的成長空間。
然而,事情正在發生變化。
貴州茅臺(740.400,23.54,3.28%)等估值的持續上行,只是優質消費股估值提升的開始,今年以來不少消費品公司的估值也在持續提升。
一位私募投資經理表示,相對于市盈率估值,海外投資者更傾向于用DCF模型進行估值。很多公司盡管用當前盈利計算其股價很貴,但如果按照DCF模型計算,很多公司的價值并未被高估。
“典型的如食品飲料、創新藥,簡單地講是估值體系在向海外市場看齊,但具體來說,是估值的出發點有了深刻的變化。不再只看企業靜態的盈利,更看重企業資產未來創造盈利的潛力;不再簡單地從PEG角度(市盈率和增長的比例)去估值,而是從企業的競爭力、商業模式等決定企業長期經營持續性的角度去衡量企業的價值。”
以海天味業、桃李面包為例,招商證券(16.450,0.05,0.30%)分析師認為,兩家公司的2018年業績增速預測分別為21%、28%,當前對應2018年估值分別為42.7倍、38.5倍。兩家公司估值上升的幅度遠超市場想象,脫離了傳統估值體系的范疇。
在部分消費股迭創新高的過程中,外資無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桃李面包為例,該公司一季報顯示,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外資占據了五席。
業內一位資深投資總監預計,未來海外資金將加速布局食品飲料等個股,相關公司估值有望進一步抬升。
上述資深投資總監的邏輯在于,海外的資金成本和國內的資金成本存在明顯差異。在他看來,海外的資金成本在3%到5%,而國內的資金成本在6%到8%。這意味著,外資對于估值的容忍度更高。
如果按照DCF模型,外資更看重公司業績增長的穩定性。資料顯示,海外成熟市場的一些消費品公司業績增速在10%左右,但估值也能給到30倍至40倍。
在招商證券看來,海天味業、桃李面包等個股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估值,主要原因在于它們能持續穩健成長和具備行業定價權。
以海天味業為例:
首先,該公司是所屬子行業的絕對龍頭,在調味品行業的市占率,比第2名到第5名加總還高。
其次,業績增速穩定且確定,周期性弱。作為生活必需品,需求穩定。最極端的是調味品中的鹽,完全的剛性需求,經濟周期波動和產業政策的影響極小。
第三, 成長空間還很大。海天味業當前醬油市占率僅為16%,調味品僅為5%,下一個5年計劃即將展開。最后,具備較深的護城河,海天味業的護城河來自口味帶來的客戶超強黏性。
增量資金的偏好
距離A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僅剩最后幾個交易日,市場對此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增量資金的配置。
招商證券分析師認為,當前食品飲料權重占MSCI 中國指數10%左右,超過了當前國內機構的持倉比例,其中茅臺占比4.68%。
其實,A股被納入MSCI指數帶來的增量資金只是未來長線資金的一部分,QFII 額度增加和其他主動型海外資金也會積極流入,布局中國持續成長的大消費行業。國內消費品公司集中度提升后,周期波動弱化,增長潛力好于成熟市場,估值勢必會對標海外消費品中優秀公司。
惠理基金中國業務總裁表示,長期看好大消費。在他看來,投資的核心是所投資公司的產品、商業模式是否被消費者接受。如果沒有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公司經營是不能持續的。醫療、教育、旅游等都受益于消費升級,都能夠產生比較穩定的現金流,是能夠獲得估值溢價的。
在估值體系的重構中,國內資金也將扮演重要角色。隨著成長屬性的爆發品種越來越難尋覓,子行業龍頭越來越多,投資者會更加注重以企業真實競爭力和護城河來審視公司投資價值。這點在貴州茅臺、涪陵榨菜上已經有所表現,但這是個中長期的邏輯,完全實現需要時間。
長信基金權益投資負責人安昀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長期看好大消費行業。從商業模式看,消費品本身受新技術沖擊較小,產品生命周期長,馬太效應演繹得較為明顯。另外,中國正在享受一波“嬰兒潮”的紅利,提供了巨大的消費規模和消費升級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品與文化息息相關。從長期來看,接受中國文化的國家將越來越多,中國的優勢品牌在向外推廣的過程中,有望像現在的美國消費品公司一樣,在美國成功之后很容易在全球市場取得成功。
招商證券分析師也認為,隨著A股市場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食品飲料行業內擁有全球市場的公司或者是中國稀缺品種的公司,將成為境外資金關注重點。考慮到外資進入的節奏,流通盤小的公司有望更快呈現出估值體系重構的特征,而白酒等消費品龍頭公司需要更多資金來推動,且需要持續增長的業績相配合。
消費生態正發生深刻變化。從更長遠和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基金經理們看好大消費的深層次原因在于,中國的消費市場生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其中醞釀著巨大的投資機會。
在一位券商資管的投資經理看來,最近幾年都在談消費升級,凡是不能以傳統一詞概括的,大家都喜歡用“新”或者“升級”來表述。她認為,溫和一些的“升級”是一種改良,激進一些的“升級”恐怕就是一種顛覆了。
解構“升級”,也就是找出驅動中國消費市場“黃金十年”的核心因素。上述基金經理認為,驅動中國消費市場變化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有三個:
首先是收入的增長,中等收入以上的消費者已成為消費主力;
其次是消費核心人群年齡層的遷移,新生代消費者崛起并帶來消費習慣的變化;
最后是消費環境的革命性變化,網絡購物從無到有,并從初級向中高級演變。這些變化不但會重塑未來的消費市場,而且將對企業和商家的戰略選擇及業務運營帶來巨大的影響。
具體到投資,財通資管的楊坤認為,消費行業最重要的三組關鍵詞是:集中度提升、消費升級、新與舊的交替。
她認為,未來5年到10年,也許不會看到更新的業態出現,但在各個子行業內部,肯定會看到構成消費生態圈的五個要素即消費者、廠商、產品、服務和消費環境會發生深刻變化,并推動行業向更高層級演進。
談及新與舊的交替,在楊坤看來,在消費領域,新舊是相對的,是可以并行的。新的業態層出不窮,但老的業態也不會就此徹底消失。楊坤認為,過去人們對網購擊垮傳統零售行業有所擔憂,但如今這種擔憂已逐步消除。實際上,兩者互有長短,更多應看到雙方的互相擁抱和融合。
長信基金絕對收益部副總監黃韻表示,依舊看好大消費行業。她觀察到,消費領域正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零售渠道線上和線下的融合、國內和國外市場的打通,渠道業態的創新等就能衍生出不少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