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村”與風箏結緣
繆家村位于下湖線中段,全村不到200戶人家。據村里的老人說,南宋年間,繆家的先人從山東蘭陵遷居于此,開枝散葉,村莊歷史有800余年。
繆家村背山面海,耕地不多,村民以種田捕小海鮮為生。上世紀70年代,村里辦起了一家手套廠,此后,逐漸有村民開辦手套作坊,加工設備從最初的手搖織機逐步發展到半自動、全自動織機。繆靜錟說,到2000年前后,全村有40多家手套作坊,規模大的家庭作坊有上百臺織機,成為寧波唯一的手套專業村。
“繆家村出產的多是勞保薄紗手套和低檔無指手套,銷往臺州路橋、金華義烏等小商品市場。”繆靜錟說,他家以前也是做手套的,最高峰時一天能織1萬雙手套。早些年,一副手套有兩角錢利潤,但最近幾年,這種低檔手套市場銷量急劇萎縮,利潤降到只有1角,很多村民見無錢可掙,紛紛關了作坊,賣掉機器。目前,村里還在生產的手套作坊不足10家。
“手套村”怎么會轉行搞起了風箏?繆靜錟笑著說,這事還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2018年初夏的一天,繆靜錟在家看電視時,北京衛視播放的一檔介紹風箏的節目突然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只一尺見方的手繪風箏竟然拍出了1.2萬元的高價。而更令他驚訝的是,“電視上這風箏的制作人,不正是從我們繆家村出去的小伙子繆伯剛么?”
小小的風箏居然值這么多錢,能不能引進到繆家村,搞出一個新產業呢?正在為“手套村”產業轉型而發愁的繆靜錟突發奇想。
很快,繆靜錟與繆伯剛取得了聯系。得知繆伯剛已是國家級非遺“曹雪芹風箏”的第四代傳人,并在全國多地傳授風箏制作技藝,繆靜錟更是驚喜。他帶上村干部,到山東濰坊考察風箏市場,又去北京與繆伯剛詳談,“要不,你在繆家村搞個風箏文化基地吧?”面對家鄉人的盛情邀請,繆伯剛一口應承下來,“好呀,我也早有此意。”雙方一拍即合!
“曹雪芹風箏村”從藍圖變現實
“要搞風箏村,得有一個標志性的展示平臺。”繆伯剛多次回鄉考察,最后與村里商定,把村文化禮堂改造為曹雪芹風箏博物館。
文學巨匠曹雪芹因《紅樓夢》蜚聲中外,但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風箏制作大師。曹雪芹曾寫過另一部八卷的《廢藝齋集稿》,其中第二冊《南鷂北鳶考工志》詳細記錄了風箏的制作技藝。
1943年,著名風箏藝術家孔祥澤機緣巧合下,在日本看到了《南鷂北鳶考工志》,便抄錄該書大部分手稿,邊扎邊學,從而誕生了“曹氏風箏”。
“80后”的繆伯剛打小喜歡做風箏,也愛涂涂畫畫,中學就讀江口美術學校。后來,他到北京讀大學,邊讀書邊打工,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曹氏風箏第三代傳人孔令民,最后接過了“曹氏風箏”的接力棒,在大江南北傳播風箏文化。
2019年春天,國內首家曹雪芹風箏博物館在莼湖繆家村建成。博物館共有兩層,總建筑面積700多平方米,造型古樸典雅。展廳中陳列的風箏,人物、飛禽走獸等造型各異,大的有一人多高,小的僅有煙盒大小,畫工精細,色彩艷麗,令人嘆為觀止。
繆靜錟說,館里的風箏是繆伯剛制作的精品、收集的藏品以及代表性作品,有制作材料、寓意的詳細說明。此外,還有各種風箏的附件,比如有竹條制作的小鑼,叫作“鑼鼓燕”,一般綁在大型扎燕風箏的背面,風箏放飛上天后,鑼鼓在天空中風吹作響,聲傳天外,古人的巧思真是精妙。
繆伯剛還與村干部一起,規劃風箏村的整體布局。在風箏博物館西面的河邊,有風水池塘和古樟樹林,樟樹有170年歷史。如今,這里被打造成風箏古樹公園,墻上繪制了數十個巨大的風箏,游客可在這200多米長的典雅明靜的風箏古樹綠蔭長徑里,細細品賞曹雪芹風箏的多彩多姿。此外,村里還劃出了風箏廣場。
“曹氏風箏”講究“扎、糊、繪、放”四藝,工序非常復雜,制作一個大型精品風箏,要耗費數月。繆靜錟告訴記者,為了讓村民喜歡上風箏,繆伯剛多次親手指點村民做風箏,培養了一批“粉絲”,“奉化也有不少風箏制作高手,受邀定期來村里授課講解,目前已形成一個風箏制作團隊”。
三年來,繆家村的風箏越飛越高,風箏特色村的名氣逐漸在寧波傳開。
文旅相促,探索共富新路徑
“風箏是小孩子的玩意,靠這個能賺錢嗎?”對于村里打造風箏文化特色村的倡議,起初不少村民持懷疑態度。
對此,繆家村早有了通盤打算。繆靜錟說,借助風箏這個載體,最后落腳點在文旅產業,吸引更多的孩子、游客到村里來休閑游玩,“人氣旺了,財氣也跟著來了”。
繆家村的風箏村構想,得到了奉化區和莼湖街道的大力支持。這兩年,區里累計投資3000余萬元,對繆家村整體村莊環境和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拆除破舊廠房,改造綠化,重修道路,新建停車場、景觀小品等設施,美化村舍外立面,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發展青少年研學游,是繆家村文旅產業的第一步。目前,繆家村已成為奉化區級中小學研學基地,今年上半年接待學生4000多人,全年預計近萬人。孩子們在村里學習做風箏,開展隊列操練、拔河比賽等活動,即便按最低每人20元計算,僅此一項,村里一年能增加20萬元收入。研學游營運團隊負責人楊志行說,繆家村還有大片山林,稍做改造,就可以變成定向越野、CS競技的活動場所,很適合公司團建和親子游。
以“繆家風箏”為統一品牌,繆家村發動村民共同運營村莊,把閑置用房、村間道路、家庭農場等打造成產村融合的鄉創載體。在村莊的一側,新建起四個大棚,里面引種了進口的晚熟品種桃樹、橘樹等,還有立體栽培的蔬菜瓜果。繆靜錟說,大棚應用了自動噴滴灌技術,還引入山泉水培養莼湖特有的莼菜,既是農業種植園,也是旅游觀光園。
今年10月,繆家村風箏古樹公園邊辦起了第一家農家樂。農家樂主人繆淼耗資30多萬元,把原先的手套作坊改造成一個餐館,也為前來研學的學生提供快餐。“村莊名氣傳出去了,來的游客也多起來,相信以后會越來越好。”繆淼下決心徹底轉型。眼下,村中心正在加緊建造一所四合院的民宿,設計客房30余間,準備對外招商。繆靜錟說,民宿投入營運后,村集體一年又能增收二三十萬元。
“繆家村除了風箏,還有塘頭的牡蠣和各類新鮮的海產品,對游客也挺有吸引力的。”繆靜錟說,村莊環境改造完成后,要把精力重點花在文旅產業鏈打造上,實現風箏制作、體驗、銷售“一條龍”,為村民家門口就業創造新的機會,實現共富共享。
(記者余建文通訊員王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