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經濟網訊 (記者 劉佩佩)近日,康復新液因其原材料和療效在網絡再次引起熱議。說再次,是因為每隔幾年,康復新液都會在網絡上火一次,而最受網友關注的就是其原材料——美洲大蠊,從小小昆蟲到家喻戶曉的黏膜修復藥,美洲大蠊到底經歷了什么?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資料圖)
近日,康復新液因其原材料和療效在網絡再次引起熱議(微博截圖)
美洲大蠊的生命之旅:我從出生那一刻起,就不知道什么叫毀滅
美洲大蠊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昆蟲之一。在英國大英地質博物館內有一塊昆蟲琥珀化石,里面的昆蟲就是美洲大蠊,經過14C測定,這塊化石已經有3億8千萬年的歷史,由此證明,美洲大蠊在3.8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而同一時代的恐龍卻早已滅絕,美洲大蠊卻連形態和結構都沒有改變,這種情況在生物進化史上也是相當罕見的。
科學研究發現,美洲大蠊是廣島原子彈爆炸后在生物滅絕區域最早出現的生物,說明它有非常強的生命力和抗輻射的能力。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在100Gy的輻射照射下,它仍能存活2周,而在同樣條件下,人活不過2天。當然,這還只是美洲大蠊生命力頑強的體現之一而已。
美洲大蠊的遷徙之旅:我來自非洲,漂洋過海征服全世界
其實美洲大蠊雖然叫美洲大蠊,但其祖先最早生活在非洲北部,大航海時代跟著船商一路漂洋過海,來到世界各地,征服了一個又一個大洲,最后在美洲被昆蟲學家注意到,按照生物命名用地名命名才被叫做了美洲大蠊。
美洲大蠊的中醫藥之旅:我上過多本藥典名著,他們叫我香娘子
美洲大蠊和我們常見的蟑螂雖然同屬蜚蠊目,但卻是不同“屬”,身體組成也擁有不小的差別,美洲大蠊是蜚蠊科中體積最大的昆蟲,是蜚蠊科中唯一可以入藥的。
美洲大蠊又名香娘子,在我國傳統醫學中的應用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中醫認為,蜚蠊科入藥動物有活血散瘀、解毒消疳,利尿消腫等功效,可以用于癥瘕、積聚、創傷等多個方面的治療,在《神農本草經》中位列中品。
早在東漢年間,我國就開始了對這種神奇昆蟲的藥用價值進行了探索。最早的記載可以追溯到《神農本草》:“主血瘀,癓堅,寒熱,破積聚,咽喉閉,內寒無子。”
此外,《唐本草》《名醫別錄》《分類草藥性》《陸川本草》等諸多本草著作對美洲大蠊均有介紹,而美洲大蠊治病的復方也常見于《四川中藥志》《百草鏡》《慈航活人書》等醫學典籍當中。由此可見,美洲大蠊作為藥用在古代已經相當普遍。
美洲大蠊的科研之旅:我用基因圖譜,告訴世界中藥為何有效
在傳統醫藥文化的傳承和啟發下,現代醫藥工作者們對美洲大蠊的藥用價值進行了更加科學而深度的挖掘,好醫生康復新液正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用現代科學系統手段破譯傳統中醫藥哪些成分在起效、怎樣起效、物質基礎是什么等一系列科學問題,好醫生集團通過進一步研究美洲大蠊,就發現其中有10萬條以上的多肽,3萬多個小分子化合物,并建成了多肽化合物庫。好醫生集團也曾聯合四川大學、成都醫學院等多位專家、學者發表了多篇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治病的醫學論文。
據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美洲大蠊確實有著廣泛的藥理作用。美洲大蠊蟲體富含蛋白質和十余種氨基酸,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品,能夠為黏膜修復提供材料基礎;其體內的抗菌活性肽,也能夠幫助滅殺人體內的致病細菌,維持人體健康。除此之外,美洲大蠊富含小分子多肽能活性物質,還可以幫助人體消除炎癥水腫,改善創面微循環,促進創口快速愈合。可以說,小小的美洲大蠊,在醫藥領域卻有著不容小視的能量。美洲大蠊蟲體中富含的小分子多肽能夠改善創面微循環,有效促進各類黏膜、皮膚創面的愈合,對于復發性阿弗他潰瘍、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各類外傷、燒傷、術后創面、放射性損傷等疾病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
美洲大蠊的GAP之旅:在西昌,我住進GAP基地高標準單間
隨著美洲大蠊制藥的推廣和普及,社會各界對它的認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也不斷提高。因此,保障充分而高質量的原料供應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保證原材料的質量,經過考察研究,好醫生在四川省西昌市建設好醫生美洲大蠊養殖基地,也成為全球最大的美洲大蠊養殖基地。每年能夠穩定供應約60億只美洲大蠊。
養殖基地實行全面質量監控,使美洲大蠊藥材質量達到“穩定、可控”。基地人員除執行法定標準外,還對每一項工藝制定了企業內控質量標準,并在投入使用前進行檢驗。均嚴格執行“美洲大蠊養殖技術標準操作規程”,做到規范化養殖。
通過標準化的飼養流程,該基地能夠為美洲大蠊制品供應充足的無菌原料,為好醫生康復新液系列產品服務于大眾提供著堅實的保障。
從傳統醫學到現代藥理,人們對美洲大蠊的應用一直在發展,康復新液作為中醫藥在修復創面領域大有作為,而美洲大蠊的更多藥用價值也等待著人們去發掘。相信這種小小的昆蟲,能夠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