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年來,安徽省廬江縣200多家生態養豬場實行了生態養殖,打造循環經濟產業鏈,真正做到了不畏薯糞臭,但聞谷糠香。
近日,筆者走進冶父山鎮幸福村柯桂珍的養豬基地,門前是一口消毒池,筆者腳踩消毒水后陷入養豬場,只見一個個整齊的標準化豬舍里,一頭頭活躍、潔凈的豬在一層厚厚的黃色“墊料”上拱食。“這就是采用‘生物零排放發酵床’技術的自然生態養豬舍,你看,是不是很潔凈?幾乎聞不到臭味異味。”柯桂珍告訴筆者。2010年,柯桂珍專門到上海市青浦縣白鶴鎮學習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學成之后,歸到故鄉投入幾十萬元修筑了生態發酵床,飼養了100余頭豬。
“采用這個新技術后,豬舍基本不用清洗,豬排出來的污物發酵后可以種植蔬菜,種的蔬菜又可以喂豬,不僅環保還減少成本。”柯桂珍說,她是廬江縣首席家引進“生物零排放發酵床”技術養豬的,經過7年的發展,養殖場現有母豬200多頭,年出欄生豬達3000多頭。
在生態豬養殖基地周邊,柯桂珍還種上綠色植物。“這些都是豬愛吃的中草藥,我們從中提取有益成分,制成微生物飼料等,添加到生態豬吃的食糧和飲水中。這些物質能改善豬腸胃微生態平衡,有助于增強反抗力和提高飼料轉化率。”柯桂珍說。
廬江縣畜牧獸醫局盡職人唐中杰告訴筆者,2013年以來,該縣以畜禽標準化項目建設為推手,以示范場創建為切入點,大力推進畜禽清潔生產,在嚴厲控制污染源的基礎上,踴躍推廣“三改兩分”再利用、生豬固體糞便處理與利用、生豬養殖污水處理與利用、發酵床養豬、實行“牧-沼-果”等生態養殖新模式,生態養殖氣氛逐蔡湮成。截至目前,全縣“豬-沼-果”等生態規模養殖場達200多家,生態養殖比例顯然提高。
“2013年被斷定為縣里的畜禽養殖污染綜合管理試點后,我投資17萬元建設了污水處理池,國家補貼11萬元。”廬江縣養豬大戶孫照福說,“經過處理的糞污成了有機肥,再也舍不得賣了。2014年9月,我承包了300多畝農田,發展合作社,直接將處理后的糞水澆灌還田。”老孫贈筆者算了一筆賬,用農家肥一年每畝可以節省化肥錢150元,每畝水稻增產10%,畝均增收200元左右。如今孫照福的合作社年出欄生豬1000頭,年產干豬糞20噸。過去,合作社內的干糞以每車100元對外出售,糞液則直接讓周圍居民挑走。人工挑糞,導致污水處處流淌、臭氣熏天。
筆者在樂橋鎮種豬繁育場看到,總經理王先明和工人正在對剛購買歸來的罐車進行改裝。“改裝后的罐車可以直接澆灌農田,省了人工,節省了成本。”王先明說,他的繁育場原來僅污水處理一年就需要近20萬元電費。2016年6月,經過政府的“牽線”,繁育場與一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聯手治污。種豬場用罐車將糞水運到蔬菜基地澆灌蔬菜,蔬菜合作社每年支付幾萬元的人工和油費成本。
據知道,為了增添種養“牽手”數量,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廬江縣對于開展循環利用的養殖戶和種植戶,都贈予一定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