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選種、會育苗、會插秧,還會修插秧機……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深入推進,各式各樣的新農具成為農業生產的“新式武器”,操作這些新農具的生力軍正是年輕的大學生。在新吳區的從心農場內,就有四名這樣的“新農人”。
【資料圖】
秧田里的“大學生四人組”
來到梁鴻村后,再穿過長長的鄉間小道,就可以到達無錫從心農場,一路上,兩邊農田里油菜花長得郁郁蔥蔥,部分農田內機器轟鳴,正在進行高標準改造。在農場旁,一輛插秧機停在田邊,田埂上是一輛裝滿秧苗的汽車,一群人忙著將秧苗搬到插秧機上。其中就有農場的“大學生四人組”,當天負責開插秧機的是去年才來工作的陳卓鯤。
“插秧機的駕駛和維修都是來了農場之后學的,還考了證,都是跟著我師傅學的。”陳卓鯤告訴記者,他今年27歲,去年6月份到農場工作,是幾人中最晚來的,而他口中的師傅則是四人組中最早來農場的王順,不過王順資歷雖老,33歲的他也是個標準的“90后”。等到擺好秧苗,幾人又開始裝肥料。陳卓鯤介紹,機械種植講求精準化,秧苗被插入田地時,肥料也會根據設定一同撒在秧苗邊,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浪費。肥料裝好后,陳卓鯤就發動機器開始了插秧,作為師傅的王順則在田邊一直看著,一旦發現問題就一邊喊一邊提醒:“農場有一部分田正在改造,現在種的又是早稻,所以趁不到農忙,讓他多練練。”
黃林是幾人中唯一的女性,這會戴著遮陽帽忙里偷閑地在田埂上喘口氣。在農場里,黃林主要負責后期的大米加工,不過該會的技能她也是一樣沒落下,等農場的其他田改造完成,他們幾人都要開著機器插秧去。
這邊插秧時,另一名“大學生農民”于飛則去了秧苗大棚,指揮農場的阿姨們將可以栽種的秧苗搬到車上去:“一般這種有三四片葉子、十幾厘米高的就可以種到田里去了。”說話的時候,于飛蹲在大棚里,一邊撫著秧苗一邊介紹,這是第一批秧苗,培育了20多天,后面隨著氣溫升高,培育時間會越來越短,到第四批的時候只需要一周時間。
不約而同的選擇
陳卓鯤大學學的是園林設計,畢業后從事過設計工作,但是去年他還是拋下了之前的工作,從上海來到無錫,當起了一名“大學生農民”。在他的認知中,農業向高新方向發展是必然的,對專業技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再加上自己對農業方面的興趣,他這才來到了農場。這與同齡的于飛的想法不謀而合。而黃林則比較簡單,她表示自己喜歡自由些的工作。她告訴記者,她大學學的是食品安全,之前也是在企業從事質量控制工作,但是她不想一直待在辦公室里不斷重復自己,再加上后來在新吳區成了家,于是來到農場:“我2019年3月來的,來了之后就很喜歡這份工作。”
相比于其他三人,王順來農場的時間則比較長了。從心農場是2012年成立的,他是2014年就來的。他說他從小跟著爺爺奶奶在田里長大,后來跟著父母來到無錫,在之后的大學學習中,自己又對農業產生了興趣:“我大學學的是食品安全,當時招聘的時候農場老板就說,‘來了農場是要下地的,不是坐辦公室的’,再加上父母也支持我,我就很堅定地來了。”
雖然來農場的理由各不相同,要說最喜歡這份工作的哪些方面,幾人不約而同地認為是“自由”:“雖然農忙的時候也有干不完的活,但它自在,與大自然接觸,生活節奏也更加悠閑。”
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第一次去農場時,只有于飛在農場,記者與其他幾人緣慳一面。黃林告訴記者,那天濱湖區有個相關的講座,他們出去上課學習了。而這也是他們的常態:“區里、街道里會有這樣的課程,我們到時就會去上課。”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新的技能,這是四人來到這里的最大感受。
“我們幾個人的專業跟農業屬于有點關系,又沒有大關系的那種。”王順講,來到農場后,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學習各類機械的駕駛和維修,包括打漿機、插秧機,為此,四人還都考取了證書。此外,稻子從種子消毒開始,一直到催芽、育苗、播種,最后收割制作乃至銷售發貨,他們四人都要全程參與。接下來,農場還準備引進農業無人機,王順笑著表示接下來他們又要去考農業無人機操作證了。
去年,農場第一次養起了稻田鴨,主要負責的是于飛。在農場的后方,還有一處鴨舍,今年的鴨苗們正在此處成長。于飛一吹起手中的哨子,小鴨子們便搖晃著來到他身邊,有些則不太聽話,待在鴨舍的角落里不愿意出來。于飛說,等鴨子聽到哨聲就會聚集后,差不多就可以將鴨子放入稻田了:“水稻的葉子上有鋸齒,鴨子不喜歡,雜草的口感反而比較嫩,因此把鴨子放進田里可以有效除草。”
每年六七月份,正是田間雜草瘋長的時候,農場要求不能噴灑除草劑,只能進行人工鋤草,這事是由農場的其他員工、同時也是附近村民做的。“很多人年紀不小,天氣熱、工作量大,我就想有沒有其他辦法來除草。”這一想法得到了農場負責人汪一匡的支持,去年,農場引進了600多只鴨子,鋤草效果很好,今年便繼續采用這種方式,“每片田經過三四輪除草后,稻子的生長優勢就可以壓過雜草了。”
“確實是他們干得好”
“一開始覺得好好的大學生怎么來種田,現在我們都很喜歡他們。”趁著中午吃飯的時間,幾名阿姨跟記者說,現在都是機械化種植了,她們只能幫忙干點體力活,技術方面是四人組完成的,“幾年干下來,這些確實要他們大學生才能干得好。”
汪一匡告訴記者:“當時建立農場時,據說日本農產品品控好,種植時是有限度使用農藥,那我就不用農藥!”汪一匡認為,近些年的發展表明農業現代化的程度會越來越高,各種高新技術也會不斷為農業生產賦能,僅僅靠以往那種經驗主義必然會被淘汰,因此農場從建立之初便有意識地向高新技術靠攏,這方面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汪一匡指著農田旁的一座座太陽能引蟲燈表示,這些都是新吳區農業農村局為他們安裝的,驅蟲效果不錯,接下來,他們還計劃引入物聯網技術,對農田進行更精細化的管理。
曾經,農村生活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如今,農業生產不斷走向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一些大學生畢業后選擇走進田間地頭,把青春的汗水灑在希望的田野上,成為新型職業農民,讓“誰來種地、怎么種地”有了新答案。
(記者 甄澤/文 還月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