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實行“雙證書”制、本科+技師一體化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已培養7萬余名高素質職教師資和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廠中有校,校中有廠,校企并肩育人,同修“教案”,聯合攻關重大項目,學生線上接單,多維實踐,以賽為媒,提升技能……一系列育人方式的創新,為破解工匠之師培養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資料圖)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惟真
職業教育是培養大國工匠的“搖籃”,職業教育師資質量直接關系“搖籃”水平。
新形勢下,應對高質量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職業教育師范院校為職業教育培養一批“上得講臺、下得車間、做得科研”的高素質“工匠之師”。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以下簡稱“天職師大”)地處全國唯一的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區。
該校首創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即實行“雙證書”制、本科+技師一體化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已培養7萬余名高素質職教師資和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近些年,學校發力“打造全國職業技術師范教育標桿”新目標,構建了科教、產教雙融合,職業院校、普通高校與企業三元協同,課程、教師、教材、教法四輪驅動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新模式下,人才培養過程融合了學術性、專業性、師范性、職業性,呈現出工程化、項目式、實踐性特征,為培養時代需要的“雙師型”卓越工匠之師提供了解決方案。
破除“舊規制”念好三本經
漫步校史展區,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張金剛對學校的育人成果如數家珍:培養了我國首批“雙師型”本科、碩士和博士,8000余名優秀畢業生成為職業院校專業帶頭人,“雙師型”職教師資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共招收博士生78人,兩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這背后離不開學校在專業、師資、育人方式三大關鍵要素上的改革與創新。
“五業聯動”優化專業結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汽車工程……近年來,學校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增設了不少新專業,通過動態調整專業結構,實現了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聯動。
以勞動教育為例,適應國家對勞動教育的重視,天職師大從去年開始增設勞動教育專業,回應中小學及職業院校對勞動教育師資的需求,首次“開班”就招收55名學生,成為“報考熱門”。學校勞動教育工作負責教師徐宏偉說,在對專業把脈的基礎上,學校反復研討設計學生培養方案,將《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學校特色與新時代要求及天津地方歷史文化相結合。未來還準備組織學生到中小學校開展實地調查研學和教學實踐。
“破五唯”優化“教師之師”。教師承擔80萬元以上的企業重大工程項目,如果相關成果經鑒定達國際先進水平,就可等同于省部級科研項目看待;核心期刊論文數量不再是衡量實踐型人才的唯一指標,實訓教師也可以參評教授職稱……天職師大科研處處長蔡玉俊告訴記者,學校正在全面推動“破五唯”,將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能力引入職稱評審過程,讓人才既能引得來,更能留得住。
曾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工作的王鐵鋼,是天職師大引進的專任教師,目前已擔起學科辦副主任、研究生處副處長的重任。“學校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全力保障支持教師科研,我們也在授課過程中與學生共同成長,拓展了研究邊界。”王鐵鋼說。
產教融合培育工匠之師。為給職業院校量身培養適應和引領創新發展的高層次“雙師型”專業帶頭人,天職師大構建起以交叉課程、企業實踐、教育實踐、技能訓練為載體的產教深度融合培養課程體系,兼顧學術創新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
時值周末,機械工程學院教師劉福聰開車載上三位碩士生,直奔位于西青區的天津第一機床有限公司陪學生“找感覺”。翻閱設計圖紙、學習加工裝配……學生們興趣滿滿,認真學習觀摩,企業員工也把學生當成自己人,熱情招呼、耐心講解。
“企業的生產車間就是研究生的沉浸式實驗室。”劉福聰說,每周自己最少要往企業跑上兩三趟,每次前去幾乎都會帶上幾位學生。如今,打破課堂教育、專業學院的“圍墻”,校內校外配備“雙導師”“三導師”、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學習知識技能,已成為學校人才培養的常態。
天津職業師范大學無人機工作室學生參加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2021年攝) 天津職業師范大學供圖
破解“兩張皮”,聯成“一條心”
產教融合是培養工匠之師的關鍵。天職師大從產教結合走向產教融合,開啟了校企合作的“2.0時代”,為破解工匠之師培養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廠中有校,校中有廠。近幾年,學校將不少實驗室“搬進”工廠。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內,設有校企共建的汽車模具智能制造實驗室等5個實驗室,不少學生正專注地進行3D建模。“我們和學校師生辦公、生產、科研都在一起,實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中心部長李鑫說。
并肩育人,同修教案。隨著合作逐步深化,不少優質企業走入校門,成了院校課程的“設計師”和授課者。青年教師于強就從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來到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機械工程學院任教,在校企之間架起了橋梁。
從汽車覆蓋件模具設計、沖壓模具測試等“生產項目實踐課”,到編程技術等“特色選修課”,開啟合作模式后,校企定期溝通研究產業動向、補充完善培養方案,共同打造的“新課表”讓不少學生感到“專業又實用”。于強說,很多本科生的畢業設計題目及研究生的科研課題都源自于企業的實際生產項目,而企業生產的汽車模具,很多都是給未上市的車型準備的,代表著行業前沿技術,使用的都是最新材料與設計標準,這就實現了面向未來培養學生。
線上接單,多維實踐。拉延正面編程、本體底面編程……打開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與多家院校聯合開發的云編程平臺,數千項企業“課題”躍然屏幕之上,吸引了一大批學生亮出絕活、踴躍接單。
學校教師、汽車模具智能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副主任李國和介紹,假期期間,校企會共同組織開設云編程“集訓班”,為通過考核的學生提供賬號。學生按照個人興趣時間可參與“云編程”平臺上的線上帶薪實踐任務。這些任務都是真實的生產任務需求,企業提前將項目拆分、認真篩選,將適合學生練習的內容發布到平臺上。
近兩年,天職師大大四學生張漢云總會在課余時間登錄平臺,已“接單”四五十次的他,完成項目的速度越來越快。“最開始要邊翻筆記邊寫程序,編寫一段簡單的程序就需要四五個小時。現在越來越熟練,有時不到一小時就能完成。”
這段特別的實習實踐經歷成了畢業生求職簡歷上的亮點。“面試官普遍看重實踐經歷,這些參與過的項目都可以成為加分項。”張漢云說。
在該校教務處處長楊慧看來,企業能準確把握用人需求、一線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企方深度參與學校管理決策不僅避免了校方單方面制定的培養方案出現定位偏差,也能防止學生就業時出現偏離市場的風險。
大膽拓邊界 科技共融通
技術創新是學校科研、企業轉化的共同方向。與企業攜手育人的基礎上,揭榜掛帥、以賽為媒、協同創新的融合發展新常態正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
聯合攻關,破題重大項目。為實現“雙碳”目標,采用鋁合金替代鋼材、實現汽車輕量化是汽車行業的發展方向之一。鋁合金沖壓成形過程中容易出現起皺、破裂及回彈,在校研究時,蔡玉俊注意到了這一問題。
“覆蓋件模具設計、制造難度大,此前主要依賴進口。”蔡玉俊說,為了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學校與天津汽車模具股份有限公司開啟了協同創新之路。
解決側圍、翼子板類模具的設計瓶頸,構建從毛坯制備到模具成品的高效高精制造技術體系……隨著關鍵問題被逐一攻克,鋁合金覆蓋件模具制造加工效率與首次調試合格率均提升了20個百分點以上,產品源源不斷地從企業車間“走向”國內外汽車主機廠。
“院校師生就像駐扎在公司的智囊團。”李鑫夸贊道,企業生產時遇到困難,“專家團隊”直接就能幫忙開出“診斷藥方”,不僅推動企業加速發展,也為國家技術創新作出了貢獻。
“以企業實際、科技需求為導向研發,已經成了學校的傳統。”王鐵鋼說,學校還會定期向合作企業“打包”派出科技特派員,組織老師們攻關重點項目、解決一線難題。
以賽促教,提升技術水平。清明假期里,學校的無人機工作室內仍有不少學生在熱烈討論、積極備賽。“獲得2021年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大賽‘智能配送無人機賽項’金獎的同學們,就是從這間工作室走出去的。”國家級技能大師、天職師大工程實訓中心主任徐國勝驕傲地介紹道。
“從大二那年起,我在老師們的推薦下開始參加各項賽事,對無人機領域也越來越感興趣。”在金牌團隊中負責無人機控制的該校2022屆畢業生郭世亮說,了解到智能配送無人機這一重磅賽項后,學校先在校內展開了微縮版的國賽遴選。隨后,成績優秀的他與三位同學組建團隊、分工合作,教師也幫助學生答疑解惑、不斷摸索。
“只要我們有需要,學校和老師都會盡全力支持。”郭世亮說,學校在工程實訓中心四樓專門開辟出一塊區域,以便學生開展編程設計與無人機自主飛行測試。
這次參賽經歷讓郭世亮在就業時如魚得水。“學起專業課更加得心應手,畢業季投遞簡歷的通過率也很高。”郭世亮說,去年7月從學校畢業后,自己順利加入西湖大學智能無人實驗室,成為一名嵌入式工程師。
揭榜掛帥,激發創新潛能。天津第一機床有限公司是齒輪機床、精密磨床等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大型企業,公司有著不少工藝大師,但理論基礎、數學建模卻不是企業的長項。隨著用戶對高精度錐齒輪成套加工裝備需求上升,企業對技術創新的需要也愈加迫切。
“企業對理論研究的前沿領域接觸不深,有的問題用老方法很難解決。”天津第一機床有限公司黨委委員、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邢侃說,為了快速破題,企業2021年申報了天津市的揭榜掛帥項目,開始尋求與高校合作攻關。
項目發布后,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與天津大學、重慶理工大學等高校應聲揭榜,成為企業的研發伙伴。“揭榜掛帥機制搭建起了產學研用的全流程平臺,讓大家各展所長,真正走到了一起。”劉福聰說。
零件加工、記錄精度、循證決策……隨著項目推進,不少學生受益其中。“調研探索越深入,了解到的前沿知識思想越豐富,感覺受益匪淺。”從研究生入學就加入項目的研二學生曹澤說。
邢侃說,目前項目機床裝備已完成設計工作,計劃今年底進行應用驗證,為投產打好基礎。未來,這臺裝備還可拓展為不同型號的系列產品,幫助用戶降本增效,為企業帶來直接收益。
項目即將結題,但這只是校企科創融合的起點。“下一步,我們還準備在新產品開發分析等方面與高校加深合作。”邢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