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泥人,人們多會想起天津泥人張或者無錫惠山泥人,其實,六朝古都南京也有自己獨特的泥塑工藝——南京泥人。那么,作為江蘇省級非遺項目,南京泥人究竟有著怎樣的文化氣質和藝術魅力呢?今天(5月12日),讓我們跟隨著名的南京民間藝術家朱敬偉去一探究竟。
(資料圖)
朱敬偉向記者介紹他的展示作品
我們的“南京泥塑之旅”從河海大學江寧校區圖書館開始,在四樓工藝品櫥窗里展示了不少朱敬偉老師的泥人作品。而這其中一組以治理淮河為主題的泥塑最為吸睛:從群眾動員到現場測繪,從挖掘打樁到炸石筑壩……豐富的勞動場景,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頗具張力的畫面構圖,就如同時空機一般,把記者送回到了那段激情昂揚的歲月。小小泥塑,蘊含著巨大的感染力。
描繪水利建設場景“打樁”的作品
泥塑,俗稱“彩塑”,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傳統工藝。朱敬偉介紹說,由于不便運輸交流,泥塑的地域文化特色很強。南京泥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晉、南北朝,但真正興起還是在近現代,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經過不少南京泥塑匠人的努力才逐步成型。
南京泥人又被稱作“南京小彩塑”,從“小彩塑”三個字就能突出南京泥人的特點:以小巧、簡練、純樸、明快見長,強調夸張變形,追求幽默、生動、詼諧。題材上,多反映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在色彩上,則多追求裝飾效果,強調鮮艷活潑。南京泥人以小著稱,很便于人們攜帶,收藏。色彩方面以重彩為主,特別吸引小朋友喜歡。最早期是屬于祭祀用品,后來是以玩具的形式存在。發展到了今天,成為了藝術品。南京泥人色彩非常濃郁,綠、紅、黃、白、黑調加在一起后,讓人愛不釋手。
作為初學者 記者的手法略帶笨拙
聽完南京泥人的故事,記者就上陣親自操演了。今天要挑戰的是泥塑小老虎。在朱敬偉老師的指導下,記者先搓出大泥球,然后拉長壓扁,再稍許彎折成S型,作為小老虎的頭和軀干。接著搓出兩只小泥球,給虎頭上點出兩只炯炯有神的眼睛。然后捏出一張咧得大大的嘴巴,再填上一條翹得高高的尾巴。沒多久,一只雙目圓瞪,張嘴咆哮,活靈活現的南京民俗小老虎便躍然眼前。
你們猜,哪一個是記者捏的呢?
對于我的第一個泥塑作品,朱敬偉老師表示很肯定,點了個大大的贊。從孩童時期,捏泥人就是朱敬偉最喜愛的游戲。只是他自己也沒想到,這一捏就是一輩子。直到兩鬢斑白依舊樂此不疲。對于朱敬偉來說,泥土是自己藝術創作最完美的載體。一掬泥土在自己手中可以隨心所欲地捏出萬千造型,真實還原出自己對生活、對時代的記憶、感悟與懷念。
2008年,朱敬偉在南京烏龍潭公園舉辦了第一次個人作品展,生動而真實的泥人作品讓現場不少觀眾流下了熱淚。這也是朱敬偉第一次感受到泥人藝術對大眾的獨特魅力。朱敬偉說:“我的作品在社會上有那么多人喜歡,有那么多人被它感動,這讓我十分欣慰。這是大家認可了我的成績,給了我更大的信心,讓我去創作更好的作品?!?/p>
目前,在河海大學領導的支持和鼓勵下,朱敬偉不僅有自己的工作室,還在學生中開設了南京泥人興趣班。在教授泥人技藝時,除了傳統的泥人造型,他常常鼓勵同學們按照自己喜好去捏花草樹木、甚至是“憤怒的小鳥”這樣的時髦新造型。朱敬偉說南京泥人的生命力就在于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正如自己的泥人記錄自己的歲月那樣,同學們的泥人也應該記錄屬于他們自己的時代。
【記者手記】泥土是最易獲取的藝術創作載體,也因此泥人成為歷史最悠久,同時也是最貼近生活、最接地氣的民俗藝術之一,反應的則是百姓對生活最質樸、最真摯的情感,南京泥人也不例外。用朱敬偉的話說,南京泥人最大的特色就是“鄉”和“土”,在參觀和制作的過程中,我們也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泥人散發出的濃濃的鄉土氣息以及由此產生的巨大魅力。泥塑源自生活,最終也要回到生活中去。南京泥人已經陪伴我們走過了上千年的歷史,也期待它能繼續與歲月同行,與我們共同記錄每個時代獨具特色的“鄉土情”。
(江蘇新聞廣播/劉揚 竇濤 編輯/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