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放的日記式或軼事性記錄該記錄方式在局部觀察、隨機觀察中經常使用,類似于日記或記敘文。
2、這種記錄常常是一種個案研究,或是對某一個特定問題的思考;它追求“質”,而不保證“量”;它常常沒有預先的結構,不對情境作人為的分解,而是盡可能地從某一個角度,保持情境、對象的真實和完整。
3、寫作要求:對于特定事件的記錄,無論以事后或現場的方式進行,都應當盡可能包括以下要素。
(相關資料圖)
4、(1)原始記錄原始記錄應當盡可能是客觀的、具體的、直接引用的。
5、記錄者在原始事件中不應當追求可以理解的完整性,不應當對行為者的動機、目的、感受妄加揣測,而只應當追求可以直觀的完整性,即知覺到的過程與事件。
6、(2)記錄者的觀點和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不以研究自身為目的,不以發現為滿足,而是為了實用,為了指導和教學;它不是在工作之外來研究工作,而是邊工作邊研究,將研究變成工作的一個流程、一個步驟,使研究附屬或內化到工作之中。
7、(3)完整的過程和場景這主要指經過整理的、或是事后回憶的記錄,對于現場記錄則不可能作此要求。
8、這不僅因為時間的緣故,主要是因為現場記錄要求最大的客觀性、直接性和豐富性,這些要求和完整性都是有沖突的。
9、2、表格記錄該記錄方式在整體觀察、結構觀察和實驗觀察中經常使用,它根據預先設計好的表格對場景中的內容進行反應和判斷。
10、表格記錄根據觀察的目的、時間的跨度和長度,可以區分為以下三種:?(1)常規性、長期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該表格常用于分方面記錄個案幼兒的發展情況、園務制度和班級規范等成文條款的執行情況、各個環節活動的整體概況、幼兒園各部門的一般活動情況等等,也就是日常進行的、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
11、(2)主題(問題)性、階段性和連續性記錄表格教師為解決特定的問題,常常需要在采取具體的措施之前進行一定的調查和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計劃、行動方案,檢驗計劃的效果并作出反饋。
12、(3)研究性、定期的、間斷進行的記錄表格前兩種觀察都是連續性觀察,而第三種觀察則是取樣觀察;前兩種觀察都針對一個整體性的情況,而第三種觀察則針對局部的發展或專門的行為。
13、06根據觀察的時間劃分現場記錄現場記錄所獲得的完全是第一手的資料,相對而言容易保證局部和細節的真實性,缺點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它只能記錄行為(廣義)的片段,以及一些突出的或者有顯著意義的行為,而不可能是全面的、完整的和連續的,尤其不容易注意到一些潛在的、次要的、或場景外部的因素和影響,因為觀察(有時候甚至是參與的觀察)和記錄同時進行,在時間和精力上得不到充分保障。
14、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有專人進行輔助記錄,或者有錄音和錄像設備輔助記錄,那么上述困難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15、2、事后回憶記錄這種方式用于開放的、質的記錄。
16、采用事后回憶記錄通常與如下因素有關:觀察者采取深入的參與式觀察,要求完全卷入當前的事件中去,不能分心做觀察記錄,或者為了避免對對象產生不必要的干擾,不得不采取事后回憶的記錄方式;記錄一個連續而完整的事件;人對于環境的知覺是整體知覺,其間獲得的大量信息都是本人沒有意識到也不能意識到的。
17、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現場沒有意識到,事后卻可能因為某種聯想或觸動而回憶起來,從而可以大大豐富記錄內容的背景和細節。
18、?3、現場和事后相結合該方法通常用于質的記錄。
19、在當前的社會科學中,在進行個案記錄或深入訪談的時侯,由于基本上不可能在現場記錄完整的事件或行為,但又要保證第一手的、真實的和一些瞬間的信息,所以研究者經常采取現場記錄和事后記錄相結合的方式。
20、例如觀察者用速記的方式或者借助錄音和錄像的手段記錄下若干重要的片段,然后進行事后的整理,就可以得到一個完整的記錄。
21、4、事后對現場記錄進行整理時通常要遵循如下步驟:(1)描述:以客觀、具體描述的方式整理現場草記,將片段的記錄或一張張的表格還原成連續的事件。
22、(2)回想:在整理的過程中,很可能會回憶起來在此之前的觀察和記錄中被忽略不計的細節或背景情況。
23、(3)分析和推論:觀察者的分析意見和推論,包括事情的原因(動機)、現象的本質、問題的關鍵、意義、影響因素、各種相關關系等等,其中涉及到判斷、歸納和各種假設性的觀點。
24、(4)印象和感覺:對事件的純粹個人性的印象和感覺,它比起前面的分析推論來,更帶有觀察者的主觀性和模糊性。
25、(5)進一步的信息:即在前面觀察和記錄的基礎上,針對暴露出來的傾向和遺留的問題等,作進一步的思考,有待下一次的觀察。
26、中班幼兒觀察記錄(1): 觀察時間:XXXX年X月X日 觀察地點:教師 觀察幼兒:嘉和 觀察目的:觀察幼兒的用餐狀況,培養幼兒愛吃蔬菜、不挑食的良好習慣。
27、 活動實錄: 中飯時間到了,孩子們自然地吃起來,一個個就像小惡狼,吃得香噴噴,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28、可是有些小朋友卻不愛吃蔬菜,只是喝湯吃葷菜,于是我們二位教師發動我們渾身的解數,不停地講解吃蔬菜的好處,并且不斷地鼓勵他們,效果還不錯,大部分都吃光了。
29、僅有嘉和一個人就是不吃蔬菜,而葷菜是吃個不停,米飯喝個精光,怎樣哄也不管用。
30、 案例分析: 此刻的孩子生活條件優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吃飯不定時定量,而家長們在孩子吃方面片面追求高營養,教育方法簡單粗暴,久而久之使孩子構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
31、中班幼兒理解力還較差、膽子小,就像嘉和小朋友。
32、所以,如果一味的說教,易導致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有些幼兒還會故意違背。
33、所以,我采取了故事、游戲與說教結合的形式,使幼兒初步了解進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簡單的進餐方法及挑食的壞處。
34、為了讓幼兒在進餐時更自覺,我讓他們互相競爭、互相學習,激發和提高用心性,能天天愉快地吃完自我的一份飯菜。
35、 措施: 鼓勵孩子做餐前服務 孩子天生就對餐前的準備工作感興趣,我們能夠利用他們好奇、好動的天性,讓他們幫忙擺桌椅、端菜、分碗勺,甚至在家做菜時讓他們幫忙拿佐料等,應對自我參與勞動所得的成果,孩子自然會很開胃。
36、 2、避免進食前的劇烈運動 3、制造進餐時的和諧氛圍 不管是什么原因,切忌在孩子進餐時恐嚇、責罵或以其他方式懲罰孩子,因為恐懼、擔憂、憤怒等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食欲。
37、我們應善于營造就餐時的歡樂氣氛,使孩子情緒愉快,樂于進食。
38、 4、給孩子用心的暗示 吃飯時,我們要表現出對食物極大的興趣,能夠邊吃邊贊:“真好吃!”“我們都喜歡吃。
39、”孩子得到用心的暗示后會主動地模仿。
40、 5、為孩子樹立效仿的榜樣 孩子最喜歡得到別人的稱贊,能夠在挑食的孩子面前,大大稱贊不挑食的孩子,從而使孩子因羨慕而用心地效仿。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