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達到“內情”與“外物”相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2、意象是意境構成的“細胞”,若干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
【資料圖】
3、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就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系。
4、這一關系,從內容上說,表現在物與志、景與情、事與理、人與意的辨證關系;從形式上說,表現在藏與露、虛與實、跳與聯的辨證關系。
5、只有從內容、形式上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辨證關系才能創造出詩歌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高度合一的藝術境界——意境。
6、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通過生動的畫面表現出來的達到“內情”與“外物”相統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的境界。
7、意境是情與景的水乳交融,是形神情理和諧的溶合。
8、換句話說,意境是文藝作品思想意義與藝術形象的高度統一的藝術環境,是作者滲透了美學思想和情感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形象。
9、意境是一切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所追求的審美目標,是我國傳統的文藝鑒賞中所極為重視的一個審美課題。
10、詩歌論壇上有句話,叫“詩歌好不好看構思,美不美看意境”,事實也是如此。
11、就拿僅二十字的柳宗元《江雪》為例(干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者把天寒地凍(意象)、人鳥絕跡(意象)的雪景垂釣(合稱“境”)與自己遭到貶斥以后孤獨無援的心情(意)融為一體,創造了一種凄清孤寂的境界,這便是意境。
12、這種能引發讀者想像并使讀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的藝術境界是歷代詩人所追求的,也是詩歌創作的最高美學境地,詩有沒有詩味就表現在這點上。
13、怎樣創造這種神秘美妙而又有無窮魅力的意境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處理好意象之間辯證關系,或者說意境源于意象之辯證之中。
14、 意象不是意境,但與意境有密切的關系。
15、意境是整篇作品主觀思想與藝術形式溶于一體的環境,是整首詩歌的整體畫面、完整形象的表現。
16、意象只不過是構成藝術境界的“細胞”,是意境的“零部件”,是意境創造的基礎。
17、綜而言之,兩者應是全部與局部、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18、一般地說,若干個和諧統一的意象構成一個美麗的意境。
19、 要創造詩歌的意境,必須處理好意象之間的辯證關系。
20、何為意象辯證關系呢?通俗地說,意象即意之象,包括意和象兩個方面及由兩者結合而產生具有新涵義的情境。
21、象即詩歌所描繪的形象、表象、外物,是客觀的、可見的、具體的、生動的。
22、好詩必有“象”,故蘇軾贊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
23、象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到作品的東西,是“意”所得以寄托的外物,包括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味覺表象、嗅覺表象和觸覺表象,這是詩人對客觀世界選擇取舍的結果。
24、“意”即詩歌通過“象”所要表達的內情、主旨,是主觀的、不可見的、抽象的、概括的,是象所蘊藉的情意。
25、古人所云為“言(象)外有無窮之意”。
26、通常我們可以把象理解為詩中的人、事、物、景等外物,把意解釋為志、理、情、義等內旨,只不過側重點不同而已。
27、比如,詩句“從星星的彈孔中,會流出血紅的黎明”,這詩句不能說有意境,但卻有意象。
28、星星、彈孔、血、黎明……可稱“象”,意為這些外物組合、疊加而形成的與通常不一樣的新的意思(似乎可以理解為經過黑夜的戰斗,黎明因此來臨)。
29、這兩者的和諧統一,合稱為“意象”。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