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位于赫爾松地區、目前由俄方控制的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6日遭到破壞,部分地區遭受水災。大壩附近水位7日開始下降,但居住在第聶伯河沿岸的約4.2萬人仍面臨威脅。在聯合國安理會6日就該事件舉行的緊急會議上,俄羅斯和烏克蘭代表唇槍舌劍,相互指責對方應對這次襲擊事件負責。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在發言中表示,中方對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被破壞表示嚴重關切,對由此造成的人道、經濟和生態影響深感擔憂。大壩遭襲事件發生后,美國方面雖然表示“不確定誰是幕后黑手”,但美媒一則關于“北溪”天然氣管道調查進展的爆料則讓許多美國網友懷疑,美方在此次大壩遭襲事件中的角色“也許并不簡單”。有分析認為,這場災難性事件或將令俄烏沖突進入“未知的領域”,因為它既可能影響烏軍的反攻行動,也可能影響俄軍的防御計劃。另據俄媒報道,俄國防部7日表示,烏克蘭破壞分子5日晚炸毀位于哈爾科夫州的陶里亞蒂-敖德薩液氨輸送管道,造成人員受傷。目前該事件被俄方定性為恐怖襲擊,烏方則稱該管道系俄軍破壞。
▲卡霍夫卡大壩被炸毀的缺口,涌出大量洪水。路透
水位達峰后開始下降
據俄新社7日報道,俄總統普京當天在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話時表示,基輔當局在西方的慫恿下,危險地升級局勢,犯下戰爭罪,公開使用恐怖手段,在俄領土上組織破壞活動。這方面的最新例子是其對卡霍夫卡水電站的野蠻破壞行動,導致大規模的生態和人道主義災難。俄塔社7日援引新卡霍夫卡市地方官員的話報道稱,在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被破壞處附近,此前被淹街道的水位已經開始下降,新卡霍夫卡市恢復部分供電。不過,該市大片居民區被水淹沒,目前已經至少有7人失蹤,多達100人被困居民區,而洪水至少一周后才能消退。烏克蘭水力能源公司負責人西羅塔6日稱,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已“完全被摧毀”,決堤引發的洪水預計7日達到洪峰水位,居住在第聶伯河沿岸的約4.2萬人面臨威脅。按照西羅塔的說法,卡霍夫卡水庫將在未來2至4天內完全枯竭。
“這是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最嚴重的民用設施破壞事件”,在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的緊急會議上,聯合國負責人道主義事務的副秘書長格里菲思表示,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遭破壞將對烏克蘭南部前線兩側的成千上萬人造成嚴重而深遠的影響,“這場災難的嚴重性,未來幾天才會完全顯現出來”。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表示,烏克蘭以及向其提供武器的“西方贊助者”對卡霍夫卡水電站被毀悲劇負全部責任,俄方將此定性為“戰爭罪或恐怖主義行為”。涅邊賈稱,基輔實施破壞有兩個目的:盡可能多地引起關注以重新部署部隊,以及對水電站附近地區居民造成最大限度的人道主義損害。烏克蘭常駐聯合國代表基斯利茨亞則指責俄方使用“焦土戰術”,通過引爆炸藥發動“對烏克蘭關鍵基礎設施的恐怖主義行動”。
張軍在會上表示,中方呼吁所有沖突當事方遵守國際人道法,全力保護平民和民用設施安全。堤壩決口已經造成洪水泛濫,大量人口需要緊急轉移,數萬人的飲水可能面臨困難。中方支持聯合國同有關人道組織積極行動,為人員轉移和后續救助全力提供協助。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約翰·柯比6日表示,事發當時,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處于俄軍控制下,但美方并未確定大壩被破壞是否是俄方的蓄意行為。值得玩味的是,有美媒在報道該事件時還提到“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事件的最新調查進展。美國《華盛頓郵報》6日報道稱,來自歐洲情報機構的信息顯示,烏克蘭在“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水下爆炸前曾有“襲擊該管道的詳細計劃”,按照計劃,烏方將派出一小隊潛水員執行襲擊任務,并向烏武裝部隊總司令直接報告,而美國在爆炸發生前3個月就掌握了關于該計劃的情報。有美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評論稱:“這是否是在暗示烏克蘭和美國與此次卡霍夫卡水電站遇襲有某種聯系?”
“西方的反應是可預見的”
“烏軍早有預謀”,俄新社7日援引俄軍事專家阿列克謝·列昂科夫的話稱,摧毀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是烏軍為確保在扎波羅熱方向進行反攻而實施的計劃內行動。該事件表明烏軍選擇該方向作為主攻方向之一,烏軍或將借此實施河流兩棲登陸作戰,其在南頓涅茨克和扎波羅熱方向投入戰斗的“豹式”坦克間接證實了這一點。他表示,第聶伯河左岸俄軍設防區已處于洪水區,俄軍將被迫撤離。烏軍通過調節第聶伯河上游水電站排水量,可防止水庫完全變淺,便于其登陸作戰。目前,烏軍可以將遠程火炮拉到右岸對俄軍陣地開火,并支持其沿左岸淺水屏障登陸的部隊。美國海軍陸戰隊前情報官員斯科特·里特認為,在基輔反攻失敗的背景下,破壞卡霍夫卡水電站是為了引起西方對基輔的新的同情,并治愈美國及其盟友日益增長的“烏克蘭疲勞癥”。
西方主流媒體紛紛將矛頭指向俄羅斯,宣稱俄方有能力發動襲擊,并且將更多地“受益于”該事件。“卡霍夫卡大壩能抵御核彈襲擊,”《紐約時報》7日援引工程和彈藥專家的話稱,“很可能是有人在大壩內部有意制造爆炸,從而導致大壩坍塌,而結構故障或外部攻擊的可能性不大。”英國廣播公司(BBC)稱,烏方指控俄方攻擊大壩的說法“似乎是合理的”,因為俄方擔心烏軍在反攻中利用壩頂公路跨過第聶伯河深入俄占區。路透社援引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本·巴里的話稱,考慮到俄方處于“戰略防御”狀態,烏方處于“戰略進攻”狀態,短期內這對俄方絕對是一個優勢,“在洪水消退之前,烏軍更難進行攻擊性渡河行動”。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弗蘭茲-斯特凡·加迪則認為,俄方雖然可能在短期內受益,但這也將影響俄軍在第聶伯河沿岸的防御,破壞其在去年11月后建立的初始防線。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7日表示,西方國家對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遭襲擊事件的反應是可預見的。因為西方國家一直罔顧事實,傾向于將過錯施加在俄羅斯身上。她表示,就該事件指責俄羅斯是信息戰的一部分,西方國家可以借此增加對烏克蘭的資助。
俄烏沖突的“轉折點”?
“卡霍夫卡大壩決堤使俄烏沖突進入未知的領域”,路透社7日援引倫敦國王學院研究員瑪麗娜·米倫的話稱,這將是俄烏沖突的一個“轉折點”,“雙方都能看到一些好處”——對俄方來說,可以阻礙烏克蘭進攻;對于烏方而言,可以在發動反攻之際分散俄軍注意力。不過也有俄媒分析認為,基輔反攻的主要目標是往東南部馬里烏波爾進發,切斷連接烏東地區和克里米亞的陸橋,因此,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遭破壞的影響對于現階段俄烏戰事并不存在“轉折性的影響”。俄羅斯《觀點報》7日援引俄軍事專家尤里·克努托夫的話稱,烏軍已經轉向“B計劃”,不排除在洪水的掩護下,要么在上游登陸,要么干脆在扎波羅熱地區的戰線上轉移額外的兵力。
近期西方國家對烏軍援力度加大,攪動沖突局勢繼續升級。據烏克蘭《真理報》報道,烏總統澤連斯基6日表示,在摩爾多瓦舉行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期間,烏克蘭與一些國家舉行了一場閉門會議,這些國家已確認將會向烏提供F-16戰機。此外他表示,提供給烏克蘭的F-16戰機數量將是“較大的”,為此烏克蘭需要建造相應基礎設施。俄外長拉夫羅夫5日警告稱,向基輔提供F-16戰機將使局勢加速升級,因為該機的一種改裝型實際上可以攜帶核武器。
美國總統參選人小羅伯特?肯尼迪辦公室7日向俄衛星通訊社表示,美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以敵對措施挑唆俄羅斯。俄烏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挑起的,由美國國防工業、新保守派和外交建制派的軍國主義情緒滋養。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