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來了“金融特派員”(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陳曦 通訊員 劉凡
(資料圖片)
“沒想到白茶商標使用權也能貸到款,真是幫了大忙。”來自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的陳先生經營著一家茶廠,近期由于生產線升級改造,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了解情況后,福鼎市桐城街道金融特派員蔡方庭服務上門,很快幫助其申請到100萬元“茶企貸”。
選派金融系統干部下鄉掛職,是福建“科特派”制度在金融領域的推廣應用。記者獲悉,自2020年5月以來,寧德以獲批“國家普惠金融改革試驗區”為契機,選派金融干部3批累計269人到全市126個鄉鎮(街道)掛職,持續推動政策、資金、服務、科技、知識、人才“六下鄉”,因地制宜整合盤活生產要素,引金融“活水”澆灌鄉村沃土。
據介紹,寧德金融機構科級干部到鄉鎮掛職多為黨政副職,其他干部擔任金融鄉村助理,掛職時間為1年。目前,農信社、農行、郵儲銀行等在寧德的分支機構均已派出金融特派員。
中國人民銀行寧德市中心支行行長吳晉勇表示,人員選派上突出精準性、適配性。一方面根據各地產業發展現實情況,結合不同金融機構業務重點,選派適配人才對口掛職,另一方面強化機制保障,組織部門和派出單位明確專人負責日常聯絡,防止“掛用脫節”。
依山傍海的霞浦縣是中國南方海參之鄉,年產值約72億元。回憶起當初籌措資金的艱難,三沙鎮圍江村海參養殖戶蘇大哥說:“手里只有海參存貨,沒有可抵押的資產,貸款一直無法到位。”如今,當地銀行推出了“海參質押貸”,他用積存的海參貸到了260多萬元。“月利率低至4厘多,還可以滾動使用,金融特派員為我解了燃眉之急。”蘇大哥感嘆道。
“不僅海參,漁排等農業設施也可以成為質押品。”自2021年以來,寧德市開展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工作,霞浦縣沙江鎮金融特派員呂進修和同事走訪收集三沙鎮有貸款需求的養殖戶信息,積極探索可盤活的海上生產要素,共帶動2000多戶發展產業。
記者了解到,為拓寬農村融資渠道,寧德已推出“菌菇貸”“白茶貸”“葡萄貸”等50余種生產要素融資產品。截至2023年3月底,作為福建省首個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寧德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累計融資13.01萬筆,金額141.96億元;寧德市涉農貸款余額達1672.58億元,同比增長23.74%,增速較掛職工作開展前增長62.49%。
走村入戶宣傳防范電信詐騙等金融知識、提供便捷式支付結算等移動金融服務……在蕉城區飛鸞鎮金融特派員周芳看來,自己不僅是政策對接的“聯絡員”,也是普惠金融的“宣傳員”:“和鄉親們保持‘零距離’,才能更好地打通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最后一公里’。”
在飛鸞鎮,周芳設立的普惠金融工作站廣為人知。她選派6位信貸員作為金融助理,駐點21個行政村(社區),在群眾家門口提供“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在周芳近1年的掛職時間里,工作站已為當地群眾和企業提供了5746萬元授信服務。目前,工作站又升格為創業就業服務中心,成為當地村民創業就業和尋找資金的“咨詢室”。
此外,吳晉勇表示,針對農戶的信貸需求,金融特派員以“整村推進、批量授信”模式為抓手,在掛職鄉鎮開展信用農戶評定和金融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工作,對獲評信用戶、信用村鎮在貸款利率、授信額度等方面予以政策傾斜,以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信用生態。
以蕉城區虎貝鎮為例,金融特派員尤瀚到任后,向村委、村賢深入了解該村產業情況,調研村兩委及村民的信用狀況和金融需求,逐戶摸排村民人品評價……在他的奔走推動下,截至2022年末,虎貝鎮已獲評金融信用鎮,鎮內共10個行政村獲評金融信用村,評定信用戶2314戶,貸款余額1.7億元,其中信用貸款余額2943.97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