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廈門黃厝,人們首先想到的,或許是環島路邊的黃厝。其實,在距離海濱黃厝30多公里外的翔安區內厝鎮,也有一個同名村。
廈門翔安香山腳下的黃厝,是一個有著1300多年歷史的老村落。黃厝村,坐落香山下,依偎九溪旁,東有獅山靠,西有虎山傍,南接鵲鳥髻,北臨鴻漸峰。在這塊沃土上,至今依然保留著唐、宋、元、明、清等年代的古跡、古厝、古廟和祠堂等古建筑。
(相關資料圖)
俯瞰黃厝村。
早些年,由于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外出務工、蓋建新房,村里的古厝一度成為閑置資源。近幾年,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和文創團隊入駐黃厝,將現代藝術與傳統古厝進行了有機融合,讓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活力。
千年的歷史積淀,讓黃厝村如同一個巨大的寶庫,卻一直“養在深閨”沉寂著。2017年底,一群人來到這里,踐行“泥土精神”,繪制藍圖,默默耕耘,讓千年古村在藝術的點化下,愈發芬芳,煥發活力。漫步黃厝村,濃郁的藝術氣息撲面而來,“閑宅”變“靚宅”,“閑地”變“寶地”,“閑人”變“忙人”,一幅美好的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位于黃厝村村口的“源遠流長”紅磚雕景墻。
擺放在沿街村路的雕塑作品。
藝術家參與鄉村再造 黃厝村刮起“文藝風”
黃厝村委會鼓勵村民將自家閑置的古厝以村規民約的方式讓藝術家進駐,就這樣,“藝術鄉建”成為黃厝村改造的“新”路徑。
從外墻彩繪的“二十四節氣”主題插畫,到藝術家工作室窗前擺放的造型各異的陶瓷作品,以及出現在村落各角落、主題為“南音雕塑”“鄉愁雕塑”“黃厝印象紅磚雕展墻”的藝術創作;不定期開展各種美育公益課堂和夏令營,舉辦“當代雕塑藝術展”“紫云陶藝高校杯”“翔安區中小學生閩南鄉土美術作品展”“生活在野·漆饕黃厝”“創藝生活節”“翔安首屆厝里藝術生活節”“翔安黃厝五一藝術季”,以及美食節、泥土晚會等文藝活動……駐村藝術家們在黃厝村刮起了一陣陣“藝術風”,這些行為深深影響了當地村民,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破敗的古厝被藝術家改造成藝文空間。
如今,入駐黃厝村有30多個藝術家工作室,涵蓋陶瓷、磚雕、漆畫、雕塑等不同領域,它們共同構成了黃厝文化產業園,如藝術家任宏偉的“坐望”,延續了他作品中顯著的符號之一汽油桶,將其解構設計成門飾、吧臺、座椅、茶幾等,令原本頗具閩南風格的老建筑,增添了活力動感及靚麗色彩;在方知間藝文空間的小院,時常會舉辦藝術展覽、沙龍、派對等活動,為黃厝村提供了一種藝文生活的可能。
閑置古厝經過藝術家之妙手煥然一新。
史文滄是惠安崇武人,在耳濡目染中學會了雕刻。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紅磚雕刻,從此與這門技藝結下不解之緣。2017年,史文滄帶著紅磚雕刻技藝來到黃厝村,成為一名駐村藝術家。在黃厝,史文滄親手打造閩南紅磚雕藝術館,參與黃厝鄉村改造,并策劃了一系列鄉村展覽。駐村六年,史文滄和當地村民成了好友,有不少村民跟著史文滄學磚雕。為了創作,史文滄還到處收集被棄置的古厝紅磚。
史文滄致力于推廣紅磚雕刻,讓它成為一種具有參與性的公共藝術活動,讓這座仍留有紅磚古厝的村莊,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紅磚文化。他還和當地一些學校合作,開展“走進閩南紅磚雕”的教學活動,希望有機會能在小學開設紅磚雕相關課程。
“百相風獅”當代系列作品之《獅時始是》。
在黃厝村,陳青山和兄弟鄭偉財成立了“山才手造工作室”,風獅爺、鐘馗等陶藝作品琳瑯滿目,他們還開設了學生手作體驗課。從會計專業畢業,到專職研究陶藝,“半路出家”的翔安青年陳青山,憑借對閩南文化的滿腔熱愛,挑戰傳統,將“風獅爺”設計得與眾不同。他把對生活的感悟注入“風獅爺”,探討一人千面的情緒,從而塑造出“百相風獅”當代系列。他說:“塑造‘百相風獅’,如同塑造‘百相自我’。”就在上個月,陳青山的“百相風獅”當代系列作品之《獅時始是》,獲得了廈門文化遺產IP創新大賽(2023)一等獎。
最近,陳青山和攝影師雷雨亭、郭德堯奔走各地,用影像的方式去找尋記錄風獅爺,希望有一天能辦成展覽。
手工制作的古琴。
在2005年以前,陳又輝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與古琴打上交道,成為古樂器的制作技藝者。那年,疲于工作的陳又輝,突然就動起自己做樂器的念頭,于是,他著手準備圖紙、工具、材料,走師訪友,就這樣踏上制作古琴和古典吉他的職業道路。“古琴制作,需嚴格遵循傳統,工藝繁雜,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場磨煉和修行,讓我學會了靜心。”陳又輝說。制作一件古琴,通常需耗費1年到1年半的時間。陳又輝告訴記者,手工琴和量產琴最大的區別,在于制琴師對材料的理解,通過雙手的觸感,發揮出材料的最佳性能,這樣的琴才有生命力。
進駐黃厝村,陳又輝覺得來對了地方,在這里,他能夠安靜地做事,以真誠、純粹的態度對待藝術。
玉雕作品。
建基地辦公益課堂 為鄉村播撒藝術種子
黃厝村發生的變化,離不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區、鎮、村各級領導的扎實推進,以及村民和駐村藝術家們的積極參與。
由原黃厝學校改造而成的繁星基地,成立于2018年,這是一個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平臺。基地聯合駐村的藝術家工作室,以現有的磚雕、陶藝、漆畫、雕塑、玉雕、國畫等藝術形式為主題,策劃開設各種手藝課堂,不僅讓孩子們在“玩泥巴”的過程中了解本村的古瓷文化,并通過接觸不同藝術形式培養美感;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在外青年返鄉創業,共同參與到鄉村振興。
融入南音元素的紅色藝術雕塑《鄉音》。
基地還成立了“繁星支家”志愿服務隊,通過實施“泥土”計劃,每周為黃厝村的學生開設公益繪畫課,暑假期間還舉行“鴻漸小學堂”、廈大工會“尋溯鄉土”等夏令營,讓城市孩子們體驗鄉村生活,學習農耕知識,了解閩南古厝和鄉土文化;與多校共建,開展各種公益培訓和知識小講臺,以此踐行“鄉村振興,教育先行”的發展戰略。
2020年6月鴻崗窯首次開窯成功。
黃厝村里,有許多體驗打卡點。
在黃厝村的一片開闊高地,有一個集古窯遺址觀賞道、DIY陶瓷工坊、陶瓷集市為一體的瓷窯特色文創園。2020年6月18日,在黃厝村內的古窯遺址上,一個新的柴火窯中燒制出200余件陶瓷作品,宣告鴻崗窯首次開窯成功。以村落最初的村名“鴻崗”命名新窯,象征著新時代黃厝村對瓷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在翔安目前已經發掘的八座古窯遺址中,有五座就分布于黃厝村境內,其中東燒尾窯和端平山窯為唐代窯址,黃厝窯、下宋窯及洪山窯經考古發掘被確認為宋代窯址。雖然遺址已經無法修復,但黃厝村周邊的氣候、水土依然很適合陶瓷的燒制生產,由此吸引了不少陶瓷藝術家駐村創作,吸引了游客前來DIY,體驗陶瓷制作。
鴻漸藝術館開館首展——馬心伯“時光的河”藝術展。
而在黃厝村繁星基地芳華禮堂的后方,矗立著一座由鋼架結構建造而成、呈現傳統與現代碰撞的閩南古厝造型建筑。該建筑名為鴻漸藝術館,今年3月正式揭牌,是立足黃厝千年古村特點打造的公共文化空間,為黃厝村駐村藝術家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
首場展覽是全國知名雕塑家、畫家、教育家馬心伯的“時光的河”藝術展。前不久,藝術館剛結束了第二場展覽,即“火與泥的維度——金優石、何月明陶瓷藝術雙個展”,金優石、何月明都是黃厝村的駐村藝術家,展覽展出的是他們近十幾年創作的陶瓷藝術作品。
人的氣質模樣各不相同,鄉村也是。古今中外,藝術與鄉村似乎有著天然密切的聯系。藝術鄉建,正為鄉村發展帶來更多可能。當代藝術家渠巖曾如此定義藝術鄉建:“今天,藝術家開始走進鄉村,不是去尋找田園牧歌,也不是去寄托無盡的鄉愁,而是通過行動去鏈接傳統的文脈,通過藝術促進鄉村的復蘇,使鄉村在現代社會中復活。”
在黃厝村,鄉土、鄉情、鄉愁,依然純粹。藝術家沒有用高高在上的藝術教化去改造,而是充分尊重村莊的歷史文化、自然條件、村民需求,選擇最合適的藝術語言,以柔性的方式融入,激活沉睡的鄉村文化資源,使其變成鄉村發展的資產,同時還喚醒村民內在的文化自覺,讓他們從看客變成藝術活動的參與者。(文/陳冬 圖/大境鄉建提供)